次新基金悲喜录:业绩与人气双分化
收益率最高的产品盈利接近80%,最低的则亏损逾20%这是部分满周岁次新基金交出的成绩单这份成绩单上,不仅产品业绩首尾相差巨大,在规模方面同样显示出明显差异
周岁基金比拼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2020年11月和12月成立的489只基金的相关数据时发现,这些周岁次新基金的业绩表现大相径庭。
数据显示,截至12月1日,这489只次新基金成立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6.66%其中,成立以来收益率最高的产品是信达澳银周期动力这只去年12月30日成立的次新基金,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目前的收益率为77.99%在排行榜末尾的同样是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这只基金成立于去年12月11日,成立以来的收益率为—20.41%
分类来看,36只普通股票型次新基金成立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12.77%,160只偏股混合型次新基金的平均收益率为9.20%,17只灵活配置型次新基金成立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0.31%,83只偏债混合型次新基金成立以来则平均赚了5.21%此外,27只混合债券型二级基金成立以来平均收益率为6.53%,26只被动指数型基金成立以来平均收益率为10.15%,10只混合型FOF成立以来的平均收益率为7.81%
虽然这些不同类型的次新基金表现不一,但整体来看,这些满周岁次新基金还是为投资者获取了一定的收益不过,其中的分化不容忽视具体来看,489只次新基金中,385只基金实现了正收益,而104只基金成立以来的收益,则呈现负值
投资者去留不一
除了业绩的分化外,这些满周岁次新基金背后,还有更为复杂的情况,特别是在投资者去留的问题上,部分次新基金遭遇到了尴尬的一幕。刚刚结束的第三季度,a股表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市场的不确定性让很多活跃的股票基金经理看到了机会。。
以收益榜上居首的信达澳银周期动力为例,该基金成立时的份额约为5.65亿份,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基金的最新基金份额约为5.85亿份,实现小幅增长再细化来看,这只基金在今年一季度末规模为5.42亿份,到了二季度末下降至3.14亿份也就是说,这只次新基金在建仓完成后,开放申赎,经历了规模下降,再到规模回流的过程
那么,在收益榜上垫底的基金,是不是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情况公告资料显示,这只次新基金当时提前结束募集,成立时的规模为77.86亿份今年一季度末剩余74.91亿份,二季度末基金份额变为64.96亿份,三季度末则剩余57.55亿份也就是说,业绩吃紧的同时,该基金份额同步缩水了近30%
另一只成立以来收益率在个位数水平的基金产品,在规模上的流失情况则更为明显公告显示,该基金在去年12月14日成立时的份额约为4.76亿份今年一季度末缩水至2.58亿份二季度末进一步萎缩至1.52亿份到了三季度末,仅剩1.18亿份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该基金规模缩水约75%
业界反思
回顾发现,这些满周岁次新基金,在成立之时,正是公募基金发行火热之际而在一年之后,不仅业绩大幅分化,在基金份额上,也屡屡出现了迅速缩水的情况,引发了公募基金行业的反思
一方面是思考公募基金对市场大势的把握能力,另一方面是思考公募基金对待新增规模的态度问题有公募基金公司的总经理表示在他看来,一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下,大部分基金公司显然不具备为投资者寻找恰当时机的能力,导致投资者在并不太好的时机被吸引而来另一方面则是在行业规模排名的压力下,基金公司对待新增规模,并没能做到平衡,甚至有基金公司本着先要规模再说的想法,极力推动新基金发行另外,一些基金公司的客户陪伴措施显然不给力,在基金净值回调后,未能留住投资者,错失后期净值收复失地的机会
在投资一侧,对这样的一窝蜂新发基金带来不良后果的感觉更为强烈当时,市场已经处在一种在部分领域较为亢奋的状态了现存基金收益大多不错,于是投资者将这样的业绩情况简单线性外推,殊不知犯了错误基金经理也将投资方法简单用在新增资金上,也犯了将变化的市场进行静态解读和应对的错误虽说买者自负,但是公募基金作为代客理财的专业资产管理机构,应该承担更多责任有基金经理反思如是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