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资讯传媒

(走基层听民声)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野荠菜“变身”启示农业供

栏目:资讯     编辑:李陈默    时间:2017-04-23 16:51     热搜:农业,基层   阅读量:8526   

新华社郑州4月23日电 题:从“种啥吃啥”到“吃啥种啥”——野荠菜“变身”启示农业供给侧改革

新华社记者孙志平、李钧德、张兴军

原本是长在沟渠路边的新鲜野菜,由于受到市民舌尖消费的偏爱,随即引发了田间的规模化种植,进而带动大量农民增收致富。记者在河南虞城采访发现,一棵野荠菜的华丽“变身”,折射出部分地区农业生产正从“种啥吃啥”升级为“吃啥种啥”,也成为当前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生动注脚。

筛选、清洗、漂烫、运送……在河南虞城县一家公司的速冻蔬菜生产线上,20多名统一着装的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忙碌着。厂区门口,满载翠绿荠菜的农用车辆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排成长队。

夹在卖菜的人群中间,来自利民镇的农户杨民告诉记者,几年前承包了100多亩地种粮食,后来发现市场上荠菜比较赚钱,就摸索着把小麦、玉米一年两种改为小麦、甜玉米、荠菜一年三种。“今年价格涨到了一斤两元钱,除去成本投入,仅一季荠菜就净赚60多万元,附近像我这样的大户还有不少。”

在杨民依靠种荠菜鼓起钱袋子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少有人知的细节。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鹏介绍,2011年之前,荠菜在河南还只是一种野生鲜菜。随着思念等速冻食品企业推出的荠菜水饺受到市场欢迎,由此带动荠菜规模化种植,仅虞城所在的商丘市就滚雪球般发展出上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荠菜生产基地之一。

由舌尖消费倒逼田头生产,进而带动农民增收的案例,除了偏“小众”的荠菜之外,在一些大宗农产品上也有体现。基于为速冻食品业提供生产汤圆所需的优质糯米粉,位于信阳市的河南黄国粮业股份有限公司逐渐发展成全国最大的糯米粉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超7亿元,规模化的基地种植也使得大量农户跟着富了起来。

王鹏认为,从田头到厨房乃至餐桌并非是一条单行道,但通常人们的关注点都在如何把田头种植的东西“端”到餐桌,往往忽略了餐桌消费对田头生产的逆向调节,身处产粮大省,“把"种啥吃啥"变成"吃啥种啥",既满足市民需求,也带动农民增收,正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也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意。”

作为河南的第一大产业,农产品加工已成为其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柱和经济增长点。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年底,全省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7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7779家,实现营业收入2.3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29%,利润总额1871.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36.17%,从业人员230.1万人。

河南省省委农办主任申延平介绍,河南的粮食及肉类加工能力位居全国第一,其中面粉加工能力6100万吨,占全国的30%;火腿肠、味精、面粉、方便面、挂面、米面速冻制品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肉类加工基地和速冻食品生产基地销售的产品,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和60%。

“国人每吃2根火腿肠有1根产自河南,每消费5个汤圆有3个产自河南。如何发挥这些行业龙头靠近市场的优势,推动农业生产从生产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并让广大农民在相关调整中增收致富,野荠菜"变身"大田经济作物的故事很有启发意义。”申延平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传媒中国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