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技艺到匠心:东北老国企打造加强版“传帮带”
新华社哈尔滨1月26日电(记者杨思琪)跟随大屏幕上的幻灯片一页页翻动,49岁的张金柱在20多名“90后”小伙儿眼前,具体讲授着发电机检验的典范案例。作为哈尔滨电机厂有限义务公司的“明星工匠”,张金柱身上汇成着年轻人们充满求知的眼光。
这是该公司线圈分厂春节前的“最后一堂课”。2016年,这样“一专多强人才”培训已展开35场,笼罩1562人次。一边在一线维修,一边为新人授课,已经成为张金柱的工作“新常态”。
入厂31年来,对技术的精心研究、对创新的孜孜寻求,让他从一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一位技巧巨匠,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技巧巨匠工作室,还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黑龙江省国资委劳动榜样、哈尔滨市首届十大工匠等多项荣誉。
在世人羡慕的眼光中,张金柱却认为:自己得的荣誉越多,就会越不安。
“只有我得奖,说明后备人才跟不上,等我们退休了咋办?”张金柱说,自己所在的维修工段里,有三分之二的工人在45岁以上,20多岁的唯一5人,30多岁的一个都没有。
全厂上下获得共鸣,处理好人才交班问题,防止人才断档和人才缺口,才能够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注入源源陆续的内生动力。
在一台液压试验装配前,张金柱指着机身各个部分,分别介绍它们的功能、应用办法及留意事项。一个工人举手提问,“假如碰到液压泄露的故障,该咋办?”张金柱说,“更改密封圈或许油管就能够处理。”
相似这样的问题张金柱每次上课都要答复十几个。在他看来,针对岗位的培训重视理论和实践相联合,能够迅速提升工人动手能力,提升工作效率。
虽然接触维修时间不长,25岁的马英文在张金柱的率领下,已经成了“小能手”。在最近一期的技巧大赛中,他获得了全厂第8名的好成就。
“我们一进厂就有机遇接触到最前沿的技术,师附会把自己多年的经历尽量快、尽量全地教给我们,我们是站在伟人的肩膀上成长。”马英文说。
技艺在传承,匠人的精神也在延续。
凭着勇于试探和死磕的倔劲儿,张金柱曾研制出生产本钱仅几十元的电刷,倒逼国外电刷生产厂家和经销商降价,帮公司节俭了一笔不小的进口费用。这一事迹在门徒傍边广为传播。
“匠人精神就是在岗位上的不倦寻求,我要像师傅一样,干一行,就研究一行,扎根一行。”马英文说,除过每天早八晚五按时上班,他周末也常来试验室做试验。
像张金柱这样的“技术大咖”,一些南方企业和海外公司都想以高薪挖人,但张金柱决然留了下来。他说:“没有企业多年培育,我就锤炼不出本事。把这些收获传给后辈,是我的义务。”
指着胸前“哈电集团”的标记,张金柱说,工装是工人一起身份的象征,工装的蓝色更是值得自满的颜色,希望通过增强版的“传帮带”,让更多的年轻工人扎根这片充满豪情的“蓝海”。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