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屏“士兵”如何再“突击”呼唤新生代军旅题材创作
8月15讯:荧屏“士兵”如何再“突击”呼唤新生代军旅题材创作
“《兵士突击》播出10年了,这期间感到很少再有超出它的作品。”“特种兵题材很热,但真正写进人心里去的不多。”10日,在上海影视四季沙龙活动中,军旅剧导演康洪雷、毛卫宁,编剧王丽萍、马尚龙,演员萨日娜、刘敏等走进“南京路上好八连”营地,与战士共话影视创作,泛论如何孕育更多新生代军旅题材影视作品。
从《和闰年代》到“特种兵”,兵士故事撼动听心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一部名叫《和闰年代》的军旅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激发强烈反应。这是改革开放后,直接触及军队改革话题,思考在和闰年代军人如何自我定位的一部电视剧。
“当时,张丰毅、尤勇等演员塑造的人物形象,激发大家思考,更开启了同类题材在新时代的摸索之路。”影视评论人李星文为现代军旅题材影视作品发展梳理了若干阶段,《和闰年代》是第一阶段的代表作。
尔后,2000年至2005年间,《突出重围》《DA师》《导弹旅长》等一批电视剧将镜头对准了演习中充满悬念的“红蓝对峙”,同时还生动演绎了军民鱼水蜜意,吸引了不一样年纪层的观众。
到了2007年,兰晓龙编剧、康洪雷导演的《兵士突击》横空降生,几乎影响了一代观众。“兵士效应”不只加快了王宝强、段奕宏、张译、张国强等一批“硬汉式”演员走向成熟,更让观众从中吸取了丰富的精神养分。这部剧诞生十年间久演不衰,成为一座里程碑。
最近几年来,也有《我是特种兵》《麻辣女兵》等问世,但多在视觉成效上增加了冲击力和欣赏性。“直抵人心的物品少了,这是军旅剧发展中面临的难点。”李星文说。
面临一群爱好《兵士突击》的战士观众,导演康洪雷说:“一切的创作都是源于酷爱……我对兵士们的生计状态一直关注。”他以为,要有那种“不摈弃、不放弃”的执着保持,才能够使自己的创作感动听心。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