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文化传媒

当“黑科技”席卷而来传统戏剧观念会被颠覆吗

栏目:文化     编辑:肖鸥    时间:2017-06-29 09:37     热搜:传统,科技   阅读量:7420   

动态LED、机械臂、3D投影、激光表演、无人机……这些“黑科技”正席卷舞台演出,它们将引领表演艺术进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还是彻底摧毁朴素古典的艺术表演精神?

日前,一台由张艺谋执导的表演《对话·寓言2047》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舞台上,美国机械臂表演团队与泉州提线木偶、瑞士无人机团队与笙、英国的全息投影制作团队与陕西地方戏曲碗碗腔、俄罗斯的视频创意团队和贵州的织布机匠人……传统技艺和高科技舞台手段发生了激烈的对话与碰撞。张艺谋把它定名为“观念演出”,他说,“这部作品在古老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对话寓言中,描述了人类在飞速发展的科技面前的思考——科技和人的关系将往何处去?”

舞台美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无法回避技术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冲击。青年导演赵淼在接受采访时认为,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得作品多了一层审美维度,但观众最终能记住的不是特效,而是作品。

NASA火星车技术登陆舞台

舞台作品《对话·寓言2047》的特效团队汇聚了全球前沿的科技公司:美国机械臂表演团队“安迪·机器人”,是一家世界领先的工业机器人编排设计、程序设计公司,创始人安迪·弗雷萨曾为美国摇滚乐队邦·乔维、嘎嘎小姐等人的演唱会设计机械臂舞蹈,NASA的火星漫游车上也安装有其编程的机械臂。而来自英国的全息影像技术团队Musion3D曾于2014年在舞台上成功利用全息投影技术使“杰克逊”与现场舞者共舞,再现经典太空步。瑞士的无人机技术团队为太阳马戏团首部歌舞剧提供技术支持,在这部歌舞剧中,被无人机托起的八盏灯罩在空中自在地起舞,为演出增色不少。

当火星车上的技术款款走上舞台,拥抱科技元素的舞台美术领域已经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尤其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前沿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舞台造梦变得越来越触手可得。近年来,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仙侠游戏“IP”《仙剑奇侠传》等一系列科幻、奇幻题材的作品纷纷被打造成舞台剧。如今舞台上高技术的引入让奇崛壮阔的想象有了实现的可能。

根据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改编的舞台剧,自立项以来就备受关注,原因无它:再现原著中恢弘的宇宙背景与时间史诗,让舞台的感染力达到文字的效果,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舞台剧《三体》向观众展示了国内舞台特效技术的多元手段和所能达到的极限。当“三日凌空”出现在剧场上方时,很多观众感叹,“简直突破了次元壁”。

舞台上,余光投影的大量使用,再现了小说中“整片星空为你闪烁”的恢弘视野;雾幕投影与船型转置的结合,使切割“审判日号”带来的撕裂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同时,《三体》也是国内最先在舞台上使用无人机技术的作品。三个大型氦气球包裹着的无人机,实现了三日连珠、三体飞星等一系列刘慈欣笔下的旷世奇观。

仅有技术繁盛的“奇观秀”是荒芜的

“高新舞台技术如果离开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和人文价值,就只能沦为一场奇观秀。”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丁罗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国内某一根据热门奇幻IP改编的舞台剧中,演员们在旋转多变的舞台上飞檐走壁,在全息巨幕营造的场景里跋山涉水,特效固然令人过瘾,然而演员的表演功力是那么孱弱,观众甚至无法清晰分辨台词,更遑论感受表演艺术的魅力。而完全遵循原著结构的舞台呈现,无视戏剧艺术本身具有的特点,也让它对内容的二次创作显得游离而空洞。

“技术虽繁盛,情感却荒芜。”丁罗男认为,追求奇技淫巧而回避深入开发,这不是拓宽舞台边界,而是恰恰相反。有效、恰到好处的特效应用,能在镜框式的舞台上再造一个世界,展现穿越时空、上天入地、降妖伏魔的神奇。但它们绝不会喧宾夺主,它们会为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打好辅助”,而不是一场技术流的华丽炫技。

赵淼的三拓旗剧社曾在阿维尼翁戏剧节上驻场演出数年,其中2012年阿维尼翁开幕大戏《大师和玛格丽特》对于特效的合理利用令他非常震撼。这部作品改编自俄国作家布尔加科夫的同名小说,被誉为20世纪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将现实与神话融为一体,揭示了惩恶扬善的主题。故事从“魔王”沃兰德及其随从来到莫斯科开始,世界发生了一些奇异的变化:剧院里下起了卢布雨,公寓里开起了魔鬼舞会,凡人涂上魔油后变成了会飞的女妖……戏中采用了灯光、激光、投影、木偶等技术和手段。更令人震撼的是,在演员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展现过程中,声光电音紧紧配合着演员的表演,它们精准、节制而有力。技术能力再强,始终没有掩盖演员的光芒,始终紧紧围绕着戏剧本体服务。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中华网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