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生活传媒

数字化传播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育活力

栏目:生活     编辑:叶知秋    时间:2022-06-07 15:46     热搜:文化   阅读量:9787   

中国文化报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通过世代相传和口头传播形成的活的文化遗产它以人为核心载体,映射了人们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展现了人们的品格修养和人生追求,蕴含着丰富的审美资源在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等大多以文艺美学的形式存在,具有良好的审美性,这也赋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审美价值

传播是文化传承的基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交往进行的,在交往中,个人可以参与社会意识,分享人类智慧和精神财富,成为特定文化的传承者在传统传播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美育价值的开发受到限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除物质文化遗产以外的所有其他人类文化遗产的总和,涵盖范围极其广泛,对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针对性有着特殊的要求在传统的学徒制,作坊制传承模式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仅限于稳固的人际传播和组织传播,影响范围有限,传播效果有限此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起源于农耕社会,伴伴随着现代文明的进程,其发展逐渐与现代社会形态不匹配,开始远离大众生活,呈现出弱化和萎缩的状态,自身传播力不足今天,在由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新媒体,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构成的数字世界中,数字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活力数字收藏与存储,场景还原,数字展示,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不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起到积极作用,也有助于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育中的作用,更大程度地激发其美育活力

传播渠道多样化,审美元素丰富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传承人为传播主体的限制和传播的时空障碍被打破,固化的传统传播模式被改变,形成了基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与网络视频,AR,VR等数字新技术相结合的立体传播,动态传播和指尖传播渠道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全方位参与到现代美学的洪流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先民对生产知识,生活经验和生活理想的总结的物化呈现,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本土审美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伴伴随着存在和生活,在物质,行为,情感上具有多重审美意义如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不仅富有艺术表现力,而且具有物质形态的美感,其使用与特定的民俗或节日场景相联系,体现行为之美,同时,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表现了祈求吉祥,驱邪避邪的情感美如屈原故里的端午习俗,将传统端午习俗中驱除疫病瘟疫的内容与纪念屈原的活动相结合,包括祭坛,游河,赛龙舟,粽子送爱,村寨晚上大惊小怪,如程序,富有层次的审美内涵

在全球一体化,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人类的审美活动逐渐日常化,日常化,各种新兴文化产品不断涌现,审美元素也呈现出快节奏,娱乐化,碎片化的趋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数字技术进入现代审美视野,帮助现代社会文化供给坚守传统优秀审美深度,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家园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传统民间生产需求的产物,在长期循环运作中形成了以恒常不变为主题的生活美学它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一定的教育理念,也成为传统社会对普通人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它不同于古代以文人士大夫为代表的上层社会的审美形态,而是下层社会最真实的审美表达,能够体现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群体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基因在传播方式日益深化的数字化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显然具有贴近普通大众的天然优势,能够凝聚最广大社会群体的审美共识,有助于构建民族文化自我认同和相互认同,承担全民美育的重要功能特别是对于高校美育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深入传播将进一步推动不要留在校园用学生进入场地结合,构建审美实践与生活实践相融合的美育路径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