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VR赞歌且慢唱
原标题:VR赞歌且慢唱
任何一个新媒介要真正普及,都要有与之相适应、体验良好的内容产品
人们特别擅长给自己的生活找乐子。就观看方式这一点来说,前有3D,把画面拉到了我们眼前;后有VR,把我们送到了“事件现场”。前不久,我身边的不少朋友就已经为VR眼镜下了单,送人或自用,都有。
没错,VR概念火了。那么,什么是VR?VR是虚拟现实的简称,是一种计算机虚拟系统,其模拟人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传达一种360度的沉浸体验。太文绉绉了?那咱举个例子。某一天,钢筋水泥的写字楼里,你坐在文件堆积如山的办公桌前连续工作数小时后想放松一下,戴上VR眼镜,一秒钟就躺在了大溪地的海边。当然,这是VR技术进一步成熟后的场景,现在恐怕还有点难。
若想当下体验,不少城市的购物中心里都有VR游戏项目,有的设备如同卵形太空舱,有的则只是简单的座椅,单次收费30元至50元不等。或者,也可以试试“VR+文化”。因为自带娱乐基因的VR技术与强调体验感的文化产业很搭,而文化领域提出的观念创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的需求,也需要依靠这样的高科技手段来实现。于是,当VR碰上文化,眼见着就要合奏一曲《欢乐颂》了。
目前,不少博物馆、艺术馆纷纷引入或研发VR项目,比如,故宫博物院的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就通过电脑设备和操作手柄实现人机互动,观众可现场自由“漫步”养心殿各个角落。不少媒体也采用VR技术增强阅读感受,比如,《纽约时报》推出首款面向智能手机和谷歌纸板头盔的虚拟现实新闻客户端,向用户提供包括纪录片、新闻现场视频在内的浸入式报道。此外,VR也吸引了一众明星的视线,成功霸占头条的天后王菲的演唱会,就搞了把VR直播。
但是,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VR技术也不是一天成熟的。王菲演唱会的VR直播就搞砸了,原因在于,身临其境的感觉是有的,但要建立在马赛克脑补能力强的基础上,因为即便是超高清画质,当用VR观看时,也是渣一样的分辨率,还有令人恶心的眩晕感。其实,这正是当下制约VR产业的一个痛点,短期内难以完全根除。糟心的是,它还有一个更痛的痛点,内容资源贫乏。
任何一个新媒介要真正普及,说到底,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体验良好的内容产品才行,对VR来说也是如此。但现实情况却显尴尬,我国VR产业发展目前集中在硬件设备领域,各种硬件产品层出不穷,而能够制作VR内容尤其是优质VR内容的团队奇缺,内容生产能力不足。要知道,VR其实是“技术搭台、文化唱戏”的代表。技术达到一定程度后,能否拿出体现文化多样性、想象力、浸入感的文化内容产品就变得更重要。如今,观众能看到的VR作品少得可怜,自然不买账;观众不买账,市场肯定做不起来,这也是VR在一年内就从春走到冬的原因所在。在我看来,虽然很能理解是内容领域难把控、项目周期长、难赚钱等特点让投资望而却步,但既然是必须做的东西、必须争的市场,为何不抢占制高点呢,为何不苦一阵子再甜好长一阵子呢?
所以,VR与文化产业虽然先天相配,但现实的结合还存在阻碍,VR的这首《欢乐颂》还要慢慢来唱。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耐心地帮助它们去掉阻碍,一路走向美满。
(责编:宋心蕊、赵光霞)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