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之春|琴歌亦是“情歌”,听龚琳娜唱《胡笳十八拍》之情
昨晚,歌唱家龚琳娜携手古琴演奏家林晨、笛箫演奏家王华、笙演奏家聂云雷、打击乐演奏家李尚登上“上海之春”舞台,在东方艺术中心,以全本琴歌《胡笳十八拍》再现东汉才女蔡文姬的史诗人生。这不仅是一场音乐会,更是一场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龚琳娜说:“能唱《胡笳十八拍》,我此生无憾。”

《胡笳十八拍》,被认为是目前存世篇幅最长的琴歌。它是诗,也是歌,传说由东汉才女蔡文姬所作,描绘了她在战乱中被掳的苦痛经历,以及在异国他乡对故土的思念。“十八拍”意味着十八个乐章,全曲40分钟,极少有人能把它完整唱完。龚琳娜每年演出一场,用她来自心灵深处的情感,让人们得以穿越时空感受蔡文姬的传奇人生。
龚琳娜与《胡笳十八拍》的相遇,始于十多年前。德国的深山里,她和学者、古琴演奏家林晨,箫演奏家王华一起录制琴家吴文光为其度身定做的琴歌《弦歌清韵》。那时,龚琳娜就知道了《胡笳十八拍》,“但那时我根本唱不了”。她说:“我虽然可以升调,但会丢失低吟浅唱的味道。这是一个女性,一个母亲的故事,内涵深刻,如果没有内心的共鸣,唱不出那种复杂的情感。”
直到几年前,龚琳娜和家人分隔两地,才感受到了蔡文姬内心的孤苦。“那时候孩子在德国,我在中国,非常思念他们。于是就把《胡笳十八拍》拿出来唱,每天都很感动,常常泪流满面。我才发现,我可以把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人生经历放入这样一部古老的作品里,并在其中得到一种精神的慰藉。”
于是,龚琳娜邀请老友林晨到她居住的苍山上,一起研习《胡笳十八拍》。明代中晚期出现的《琴适》载有琴歌版本的《胡笳十八拍》。古琴减字谱没有节奏、没有小节,如同“天书”。古琴打谱和琴歌打谱不同,林晨要根据龚琳娜的嗓音特色以及人物的情感变化,逐字逐句地琢磨。如曲中“兮”等感叹词被唱为“啊”,而“衰”等已作现代读音的字还是按照古韵来演唱。
龚琳娜说:“我们从《胡笳》第一拍起唱,谱子都是自己手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逐渐达到了一种琴、歌者与操琴者合一的状态。”《胡笳十八拍》的戏剧性很强,若只有人声和古琴声,略显单薄。他们便决定在音乐中加入不同的乐器元素,如加入打击乐来表现战争场面;用笙来实现铿锵有力的音乐表达;用箫和笛的旋律来再现烽烟弥漫的古代。
岁月带来沧桑,也带来感悟。“蔡文姬的故事和深邃的情感必须得熬到一定年岁才唱得了。”《胡笳十八拍》的演绎于龚琳娜启发良多,十八个乐章的曲调看似简单重复实则充满着变化、回味无穷。龚琳娜浅唱低吟,抒发出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的悲苦、重返故土的欣喜以及辞别骨肉的伤痛,情感细腻而极富张力。她说:“每场演出都是与蔡文姬的灵魂共振。要真正把《胡笳十八拍》唱到骨子里,就不是唱谱、唱声,而是要唱情。”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