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谈|孙琴安:一个节日一位诗人
吃粽子和赛龙舟中,即可窥见到人们对屈原的怀念。
每逢端午节,人们往往会想起一位诗人,很自然地会与屈原的名字连在一起。是的,几乎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拥有自己的诗人,有些甚至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文化标志,如意大利的但丁、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歌德、俄国的普希金。但以一个节日来纪念一位诗人,能获得这份隆重殊荣的诗人,在整个人类历史上还是十分罕见的。而这个奇迹居然在中国出现了,并已延续了近两千年之久。
端午节的起源甚为古老,因此日正好为农历五月初五,故又名“端五”“重五”“端阳”。所巧的是,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偏偏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身亡,于是,自晋开始,楚地百姓便自发地在该日举办各种活动来纪念他。这样一来,端午这个本来带有时令和光照意味的节日,便与一位诗人的名字挂靠在了一起,内涵更丰富了,也赋予了更多的人文色彩。别的不说,我们仅从至今仍很流行的两项民俗——吃粽子和赛龙舟中,即可窥见到人们对屈原的怀念。
吃粽子、包粽子,可以说是端午节最为普及也最具特色的一道风景线,无论城乡,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粽子飘香。此风俗便与纪念屈原有关。据《齐谐记》载:“今世人五月五日作粽,汨罗之遗风也。”可见端午日包粽,最初便是源自汨罗,也是汨罗地方遗留的风俗。《齐谐记》又说: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每至此日,以筒贮米祭,今市俗置米于新竹筒中”,或称筒粽,粽子不仅家人吃,也会投入汨罗江中祭祀屈原。
如果说吃粽子的风俗源自汨罗,那么赛龙舟的风俗则来自武陵。赛龙舟在古代称为竞渡。刘禹锡当年贬官在此,就有端午竞渡的风俗,并在此作过《竞渡曲》一诗,前有《小序》云:“竞渡始于武陵,至今举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招屈之义。”意思是,端午竞渡的风俗起始于武陵,到唐代元和年间竞渡者仍奋楫竞赛,且互相高声应和,那声音全是呼唤“屈原,你在何处?”这是在招屈原之魂。他在诗中描写了当时端午竞渡的热烈场面:“沅江五月平隄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檝从此起……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彩旗夹岸照鲛室,罗韤凌波呈水嬉。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由此可见,古代端午的竞渡风俗,从一开始便与缅怀屈原的本意相关。有幸的是,我十八年前受上海诗词学会会长杨逸明委托,代表上海出席在常德举办的中华诗词大赛颁奖典礼,并在端午这天参加了当地人在沅江举行的龙舟大赛。艳阳之下,沅江岸边人山人海,彩旗飘扬,看着各路赛手身穿红、黄、蓝、绿等各色运动服登上龙舟,奋楫击水、勇往直前的英姿,听着那些鼓舞人心的喊叫声,不知为什么,我却想起了刘禹锡的《竞渡曲》,脑海里闪现出屈子行吟图,居然被感动得泪流满面。拭泪以后,写下一副楹联:一身正气斥奸佞,两袖清风沉汨罗。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官清廉,忧国爱民,正直敢言,在诗坛上居有不可摇的崇高地位。唐代是诗歌高峰,其中许多诗人即步其后尘。李白一生诗歌的主要成就是乐府诗,但他的《蜀道难》等都深受屈原影响,并曾写诗赞叹:“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杜甫也曾写诗赞美:“窃攀屈、宋宜方驾。”李贺是继李白之后的又一位浪漫诗人,其诗充满瑰丽想象,杜牧极为钦佩,以为“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刘禹锡并非浪漫诗人,诗风近元、白而偏写实,但也深受屈原影响。《旧唐书本传》说:“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后来他到夔州任刺史,见民间喜唱《竹枝》,便学屈原作《九歌》,写了《竹枝词》九首,并在诗前说明:“昔屈原居沅、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后苏东坡、黄庭坚听了刘之《竹枝词》,都赞叹不已。凡此,均可见屈原对唐诗影响之巨。
所以,以端午节的名义来纪念一位诗人,屈原绝非浪得虚名,而是实至名归。他身上所燃烧的人文精神和作品中所放射的人性光芒,必将随着端午节的传统节日而世世留存,代代相传。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