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瓜解了“脱贫之渴”
题:小西瓜解了“脱贫之渴”
新华社记者朱筱、陆华东、郑生竹
6月初的苏北大地,阳光耀眼,气温节节攀升,江苏省淮安市苏嘴镇沙吉村的瓜农们忙着采摘、搬运、包装,汗流浃背,心里却甜得很。
沙吉村的西瓜属于“袖珍派”,圆滚滚的,成年人一只手可轻松托起。“别看个头小,地头价每斤卖5元,比普通西瓜的市场价还贵。”62岁的村民于志远两年前才知道“西瓜还能长这样”,更没想到小小的西瓜能改变他和其他贫困户的命运。
沙吉村有种植西瓜的传统,但以前的普通大西瓜经济效益并不高,村民们风吹日晒,辛苦一年换不来好收成。2016年,全村仍有800多人是低收入人口,被列为江苏省定经济薄弱村。
变化也发生在2016年。为走出困境,沙吉村党总支书记于洪军邀请江苏省农科院的专家现场“把脉问诊”,很快找到了症结:大棚设施简陋、种植方法不科学、西瓜品种有待改良。
拿到“药方”,村里迅速行动。争取产业富民资金,先后投资250万元建起400亩钢架大棚,配套建设道路和泵站,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始尝试种植小西瓜。
对于新品种,村民们起初大多持观望态度。村干部们站了出来,承诺如果有收入全部归村集体,损失则由他们承担。
种植小西瓜技术要求高,水和肥料一旦控制不好,口感、形状都会受到影响。“过去农民主要靠天吃饭,现在我们发现,靠科技才能致富!”于洪军带着一群人虚心求教,严格按专家们的要求操作,第一年“试水”的30多亩小西瓜推向市场后供不应求。
2018年沙吉村小西瓜种植规模达到400多亩,村集体收入65万元,2019年突破100万元。今年5月,该村种植的“苏嘴小西瓜”在江苏省一项评比中获得小果型组“瓜王”称号,名声渐响,销量也增加了。
于洪军介绍,大棚小西瓜的平均亩产收益7000元左右,是传统大西瓜收益的好几倍。“扶贫项目必须因地制宜,用市场眼光选择,坚决走现代农业道路。”
听闻沙吉村小西瓜的口感不错,淮安市民曹开志特意驱车1个多小时过来,一口气买了6盒。记者看到,到村口买瓜的人络绎不绝,瓜农们晒得脸通红,但眉眼间都是喜悦。
“西瓜甜,日子更甜!”于志远2019年加入合作社种植西瓜,3亩多地年收益2万多元,与其他建档立卡户一起脱了贫。
伴随村集体收入提高,村里旧貌换新颜,水泥路通到田间地头,主干道架起路灯,许多家门口停着小轿车,供村民议事休闲的新村部也建好了。
“一‘切’刚刚好”,小西瓜的包装盒上写着这行字。对于曾经一穷二白的沙吉村村民而言,一切也刚刚好!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