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的铁饭盒
(记者曹祎铭)冬日的黄昏,海风扰动着窗帘。
刘懿萱的父亲刘星凭挂断与女儿的通话,拎着虽有锈迹但依旧光亮的铁饭盒,跳上即将驶向越南的货运列车。铁饭盒里装的是刘星凭母亲多年来坚持为儿子准备的工作晚餐。
刘星凭是中国铁路南宁局集团有限公司南宁车务段凭祥站的交接员。1988年,他跟随父亲刘月胡的步伐进入铁路系统工作,主要从事中越两国间出入境铁路货运列车的货物交接工作。
“父亲吃饭用的铁饭盒是爷爷退休后留给他的。”刘懿萱说,“小时候,爷爷也经常拿那个铁饭盒喂我吃饭。”
1958年,21岁的刘月胡退伍后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后来在广西凭祥当上了火车司机。
“爷爷开的是蒸汽机车,需要烧煤来提供动力,速度只有每小时40公里。”刘懿萱说,“他经常抱着我在家门口看驶过的火车,偶尔也拉着我走他曾经工作过的铁路线。”
位于凭祥火车站的凭祥铁路口岸是综合性客货联运国家级一类口岸,也是广西唯一的铁路口岸。绵延的铁路线经这里通往越南。
“那时候工作环境比较差,一天工作下来,父亲浑身都是黑油、炭灰。火车上也没有工作餐,到了饭点,就把从家里带来的食品装在铁饭盒里,放在煤炉上加热,时间久了,铁饭盒底部也被熏成了黑色。”刘星凭说。
刘懿萱的母亲也在铁路系统工作,是南宁货运中心凭祥营业部的货运计划员。在刘懿萱的记忆里,节假日里,父母几乎没时间回家吃团圆饭。“我小时候常常问爸妈,为什么我放假的时候他们总是在忙,没有时间陪我玩。他们说因为要工作,铁路上的工作很重要。”
进入铁路系统工作后,刘懿萱才渐渐明白了父母话里的责任。
“父亲的工作是做好出入境货物和车辆交接,这要求他们细致严谨,不能有一点差错。”刘懿萱说。
中越国际货物列车一开二十多年。列车从黑皮车变成绿皮车,再变成如今的空调车;进出口货物也从原先的初级工业品、矿产品扩大到现在的电子产品。
如今,刘懿萱也背上了行囊,跟着父亲和爷爷的脚步,带着家人的嘱托,成为广西沿海铁路公司北海站的客运员,开启了属于她的“铁路人生”。
一家三代人见证了中国铁路的不断发展。与父亲和爷爷不同的是,刘懿萱在工作时,已不再需要那只铁饭盒了,但铁饭盒仍在她的心中。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