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港新片区开局之战:入驻企业热火朝天都有个共同特征
大量高端产业项目,正在加速向临港新片区集聚。与之相对应,临港新片区也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自主首发高新科技的诞生地。
8月29日,临港新片区成立后先行启动区域内第一块出让的工业用地——临港重装备产业区B09-03地块被顺利摘牌,这也标志着新片区产业项目建设全面启动。
摘得这一地块的,是新奥能源动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该地块将作为新奥动力微型燃气轮机研制基地项目用地。
燃气轮机被誉为“装备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于一身,发达国家将其列为保障国家安全、能源安全、保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产业。就在上个月,新奥能源动力科技的应用高速电机技术100千瓦燃机完成24小时可靠性测试,标志着该企业的微型燃气轮机踏入国际先进水平,填补国内产业化空白。而其半年前正式下线的第一台燃机也已开始量产,成为国内唯一可商业化运行的产品。
临港科技城董事长陈炯在刚刚闭幕的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临港新片区将更着力于核心产业发展,构建新片区核心产业技术创新策源地。
集聚临港
不仅仅是新奥,简单罗列时间轴就可以发现,自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挂牌后,相关的高端产业项目和平台正在加快向这片区域集聚:
8月31日,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签约成立,首期目标规模人民币100亿元,最终形成1000亿级基金群。
8月30日,临港新片区陆海空无人系统平台战略合作签约。合作四方将在无人车、无人船、无人机领域展开全面合作,为无人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产业孵化等提供服务,为涉及陆海空无人系统的先进制造业赋能,推进汽车、船舶、飞机制造的产业升级,努力推动我国陆海空无人系统产业协同发展和技术跨界融合。
8月30日,京东(上海)创新中心将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落地成立实体公司,为上海的AI企业及地方的产业升级提供加速服务。
8月20日,临港新片区揭牌后,首批13家企业获颁了最新的营业执照。这13家企业涉及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投资额达到300多亿元。
目前,上海正在奋力推动新片区建设,以实现良好开局。
在8月20日召开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动员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重大政策和制度创新要让人感受到改革的热度和力度,重大项目和工程建设要让人感受到美好蓝图正一步步变为现实,重点产业和关键人才的引进要让人感受到新片区客商纷沓而至、人才群贤毕至的日新月异、热火朝天景象。
8月26日召开的临港新片区管理委员会全体工作人员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对于新片区建设,要有“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是冲刺”的意识,奋力抓好开局:狠抓招商引资,围绕国家战略需要、国际市场需求大、对外开放要求高的定位,瞄准前沿科技产业,跨境金融、国际贸易、高能级航运服务业等产业方向,加快引进一批显示度高、影响力大的大项目、好项目。
前沿科技产业,跨境金融、国际贸易、高能级航运服务业,是临港新片区要“建设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开放型产业体系”的四大组成部分,其目的,则是要着力打造世界级前沿产业集群,加快形成新动能,增强国际竞争新优势。
这些产业,正在持续获得更充分的资源和支持。
比如,上海要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重点领域的企业在科创板上市。支持新片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平台、创新股权投资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重大产业项目、初创型企业等。
“金融支持政策要立足服务实体经济,以更大力度推动重点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李军说,在间接融资方面,还将研究出台对重点产业长期低息贷款并吸引保险资本支持政策,以及市、区两级配套贴息政策。
再比如,为了加快企业落地,8月13日,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内的产业园区率先试点项目环评审批简化措施》,率先试点产业园区内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简化措施。联动措施实施后,预计园区内约80%项目可简化或豁免环评手续,将有力促进建设项目更快落地增效。
上海也提出,将努力把特斯拉落地时展现的“上海速度”,在面上复制推广。让“个案”变“常态”,优质政务服务成“惯例”。
按照规划,临港新片区今年要落地1000亿元产业项目,并在这一规模的基础上,持续引进国内外高能级项目,努力保持20%左右的高速增长。
得益于新片区“6+2”的开放政策和制度,以及上海刚刚出台的“50条”配套支持政策,一家招商机构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临港新片区的推出,对不少企业的心理影响很大。
“6”是指投资经营便利、货物自由进出、资金流动便利、运输高度开放、人员自由执业、信息快捷联通,“2”是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税收制度和全面风险管理制度。这个“6+2”,有望在较长的时间里,都让临港新片区能够具有其他区域无可比拟的优势。
8月30日,在上海市政府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常务副市长、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主任陈寅说,“我们就是要使得新片区能够长期成为全市政策资源最优惠的区域,使更多的人才、更多的项目能够进入新片区。”
8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上海临港智能网联汽车综合测试示范区。新华社/图
自主首发高新科技的诞生
近年来,临港不断地吸引智能制造企业落地生根。未来临港新片区将进一步引入高端装备以及人工智能领域企业,带动产业不断向中高端价值链迈进。
在平台方面,临港已先后引进、落地上海智能制造创新功能平台、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上海脑智工程中心、海底观测中心及深渊实验室,同时正引进朱光亚战略科技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尖端实验室等共性技术平台。
临港科技城董事长陈炯认为,产业发展必须依靠大技术平台,平台做大做强成为标准制定者后,可据此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例如寒武纪、地平线人工智能等企业便通过上海脑智工程中心入驻临港。”
集聚,正在形成新动能。
毗邻特斯拉工厂不到5分钟车程,临港奉贤园区的另一片空地上,国内核磁共振医疗设备厂商美时医疗正在规划一项宏大的生产制造计划。
今年早些时候,美时医疗与临港奉贤公司签署框架协议,准备在园区内打造以高端数字医疗诊断为主的医疗器械基地。美时医疗自主研发的高场强7T磁共振系统是目前领先全球的。
美时医疗董事长马启元接受第一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公司计划今年上市,希望未来借助资本市场推动公司快速发展,在园区的支持下建设数字医疗产业的“特斯拉”。
在奉贤管委会的大门接待厅处,一辆搭载婴幼儿磁共振设备的移动医疗诊断车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马启元介绍道,这辆移动诊疗车可以当场成像,对医疗设施匮乏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刚刚参加了中国国际医疗仪器设备展的阿拉伯联盟卫生代表日前还专程来到临港的奉贤自贸区体验了这辆移动诊疗车,阿联酋迪拜地区医疗副主任Alzarooni医生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迪拜地区的医院还没有针对婴幼儿的磁共振设备,中国的产品确实能够填补市场空白。”
目前,美时医疗正在与阿拉伯联盟成员国研究核磁共振设备进入该地区所需要符合的监管标准。
上个月,上海奥科赛通用航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太阳能无人机——墨子号Ⅱ代成功首飞。和I代相比,这款飞机的光电转换效能、飞行时间等都有了大幅提升,已接近商业化应用。目前,墨子号正和移动运营商、5G、蜂窝设备商等合作,布局低空数字化产业。
近年来,全球航空产业发达国家都在扩大并深入研究太阳能作为新型清洁能源在航空器领域的应用。奥科赛通用航空总经理毛一青透露,墨子号II代是在滴水湖边一次次的试飞中,完成了应用型的研发生产。
“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这型长航时太阳能飞机,气动效率高效,材料工艺先进。”他表示,“国内在太阳能飞机硬件上毫无问题,关键是长航时飞行过程中的气象保障、航路计划等‘软件’尚显不足,缺乏具有飞行与飞行管理双重经验的人才团队。 ”
近两年,临港已投入过亿专项资金,扶持通航企业发展,国内首个低空数字化应用创新基地,也落户临港;越来越成熟的低空数字化梦想,正在滴水湖起飞。
同样在上个月,临港集团下属临港奉贤园区内的昌强重工锻制的大型船用曲轴锻件多向模锻工艺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完成首件全模锻大型船用曲轴曲拐试制任务,标志着我国相关技术有望打破国外曲轴锻件的垄断、突破船舶工业技术瓶颈、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曲轴是船用低速柴油机的核心部件,全球能制造船用低速柴油机曲轴的企业极为有限;而曲拐锻造更是曲轴生产的关键。当前,韩国是全球最大的曲轴整轴及部件出口国,占全球市场份额的60%;在我国,韩国企业垄断了曲轴锻件市场,造成我国曲轴生产企业在曲轴定价上缺少话语权而连年亏损。
在完成相关取证后,昌强重工曲轴锻件即具备量产条件,后续将积极推进大型船用曲轴多向模锻工艺标准制定,促进曲轴锻件行业的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成本降低。
除了全方位、量身化的服务以外,临港地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船舶动力产业集群,也为昌强重工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区域内上海船用曲轴有限公司、上海中船三井造船柴油机公司、上海沪临重工有限公司等,都与昌强重工形成了良好的行业合作。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