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推进八大民生项目建设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本市2017年民政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本市将按照扎实打牢基础、强力补齐短板、全面提升水平的要求,让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年内,本市重点推进兜底保障、减灾救灾、养老事业、社区治理、社会组织改革、优抚安置、专项救助和民政综合能力八大民生项目建设,确保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根据方案,本市年内将提升兜底保障的精准水平,提升现有城市780元和农村700元的低保标准,并且将实现低保标准城乡统一。完善医疗救助政策,提高门诊救助标准,扩大医疗救助定点医院范围。完善分类救助政策,扩大分类救助的病种范围,提高重病人员家庭收入抵扣标准。开展“救急难”工作、残疾人“两项补贴”城乡统筹。
推进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养老服务突出向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倾斜,机构养老服务向失能老人倾斜,在市级养老院(机构)实行轮候入住、调整民办养老院(机构)运营补贴方面用力。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按照轻、中、重三个照料等级分类,把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150元、200元、400元提高到200元、400元、600元。推进居家养老补贴的城乡统筹,在全市涉农区普遍开展农村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补贴城乡统筹试点,推动新建30个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30个照料中心转型升级。
此外,本市还将深入推进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推动各区成立减灾委员会和减灾中心,推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扩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量,继续创建减灾示范社区;全面推进社区治理,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健全美丽社区动态监督机制,至少创建100个美丽社区;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推进第二批行业协会商会脱钩试点,加强街镇“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提高民政专项事物的能效,健全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开展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为主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开展流浪乞讨人员专项救助行动,加快推进殡葬服务设施改扩建工程建设等。
津城老年人生活更无忧
记者从2017年民政工作会获悉,今年,本市将以“三倾斜—三用力”为原则,加速养老事业发展,并将推动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推进医养结合系列服务,让津城老人生活更无忧。
据介绍,今年,本市的养老事业发展将向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倾斜,在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运营改革、智能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和增加智能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等方面用力;养老服务将向提升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在增加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统筹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试点方面用力;机构养老服务将向失能老人倾斜,在市级养老机构实行轮候入住、调整民办养老机构运营补贴方面用力。
统计显示,2016年,本市在养老事业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建立了国内首个福彩公益金全额资助、覆盖机构和社区的养老床位综合责任保险机制,新建老年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84个。拓展了改革试点,在河东区等区探索推行了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惠及47.2万老年人。
让孩子们快乐成长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本市将健全困境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动态管理机制,开展“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为主题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专项行动,让孩子们都能享受到有利成长的生活、学习环境。
据悉,困境儿童是指未满18周岁因自身残疾、家庭经济贫困、缺乏有效监护等原因造成生活陷入困境的未成年人。为维护这类儿童的合法权益,本市将建立健全的困境儿童信息库,实行“一居(村)一册”“一人一档”,定期摸排,动态管理,依据困境儿童实际生活境况,及时动态变更福利待遇手续,为困境儿童提供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服务支持。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根据此前的摸排数据,全市共有农村留守儿童1236人,为了确保每个留守儿童有人管,本市从今年起将开展定期排查,全面了解每名农村留守儿童的个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实际监护情况、监护类型、家庭经济来源、救助帮扶情况等六大类信息,实现数据监测全覆盖。一旦发现农村留守儿童脱离监护单独居住生活或失踪,监护人丧失监护能力或不履行监护责任的,将及时启动应对方案。
推进减灾救灾体制改革
灾害来临之际,如何最大程度地减轻市民损失,保障群众的基本生活?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本市将大力推进减灾救灾体制改革,扩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量,让津城百姓生活更平安。
据介绍,年内,本市将推动各城区成立减灾委员会和减灾中心,推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开展区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编修培训与评审。扩大市级救灾物资储备量,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区建设和租赁救灾物资储备库并储备一定数量的救灾物资。完善政府与社会力量协同救灾联动机制,推动各区出台实施细则,搭建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救灾工作服务平台。继续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试点减灾示范区创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