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旺苍科技之光照亮脱贫路
王仓福
四川省旺苍县近年来以创建全省“科技扶贫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县”为目标,坚持“一批平台”统领、“六大体系”配套、“五项机制”保障,以科技力量助推脱贫攻坚,2016年科技贡献率达42.8%。
建设一批平台,夯实科技扶贫服务基础
该县组建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县财政每年拨付专项工作经费150万元,履行科技扶贫“总牵头”、双创建设“总协调”、成果转化“总调度”、科技服务“总枢纽”四大职能,组织全县科技扶贫工作有序开展。
引进创业导师13名,入驻各类科技型经营主体50家,投入种子资金500万元,培育一批科技特派员、科技微小企业、农村电商。
组建特色专家大院,以科技特色产业为抓手,以实施科技扶贫项目为依托,围绕茶叶、核桃、畜牧、中药材四大支柱产业建立了13个特色科技专家大院直接服务产业发展,“联姻”贫困群众,产业增收效益提高15%,将科技成果直接转化为脱贫攻坚生产力。
将科技与特色有机农业产业基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示范专合组织相结合,建立旺苍县米仓山茶叶集团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现场技术指导、技术咨询、技术申报等一体化服务,提升产品科技含量。
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实用技术需求,组建县、乡、村三级387个“乡土人才超市”,切实服务“三农”。
健全六大体系,强化科技扶贫系统推进
该县健全组织、人才、培训、集成、示范、评价六大体系。
成立科技扶贫示范县领导小组,建章立制,把科技扶贫项目建设作为最直接、最有力的抓手。目前已争取科技扶贫项目46个,凑集资金3280万元。集中选派22名科技副乡镇长、30名科技特派员、97名村级农技帮扶人员,与省级选派的26名、市级选派的14名科技特派员到贫困村开展科技帮扶,为脱贫攻坚提供“省市科研单位+县乡村技术人员”五级联动的科技人才支撑。县乡技术人员每人每年落实1万元工作经费。
整合涉农部门培训资金500万元,开展科技实用技术培训300余次,培训新型农民、“土专家”1万人次。
着眼于区域脱贫攻坚需要,连片集成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等科技要素,先后创建形成了高阳双午科技扶贫新村、尚武寨梁光伏特色科技园等科技扶贫集成特色成果。
坚持“因地制宜、示范带动”思路,着力完善“科技扶贫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四级科技服务示范体系,实现区域综合示范。以科技为重点,打造核桃管理、茶叶生产等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辐射带动相关产业规模发展,促进贫困户脱贫增收,实现园区集中示范。坚持科技要素组织化运用,通过植于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广泛科技服务,带动贫困户普遍发展小茶园、小果园、小藕塘、小鱼池等特色庭园,确保贫困户普遍有稳定增收项目1—2个,实现主体带动示范,科技支撑增收。
进一步完善科技扶贫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科技扶贫占脱贫攻坚30%比重。
创新五项机制,确保科技扶贫深入实效
该县创新投入保障、利益联结、绩效管控、激励促进、宣传导向五大机制。
以财政投入为“种子”资金,充分发挥其吸附作用和催化作用,采取撬动金融投入、整合项目投入、吸纳社会投入、引导群众投入,多元化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有效破解科技扶贫资金投入不足的现实问题。
按照追求效益最大化原则,坚持把科技扶贫项目资金、专家专业技术、产品专利、新品种新设备,以股权量化的形式多元化入股农业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产业大户、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等新型经营主体,广泛联结贫困农户和产业农户,构建科技扶贫利益联结机制,确保科技扶贫成效显著。
在绩效管控方面,采取“菜单”方式,由乡镇、村社和农户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个人实际,自主选择产业项目后,由县里统一组织专家和相关行业部门对科技项目、产业内容、发展方式进行可行性和效益评估,强化效益管控。对科技扶贫产业的支撑要素通过一定形式进行优化整合,充分发挥科技要素的倍增效益,强化要素管控。对科技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风险,制定防控预案和处理措施,强化风险管控。
作为全省激励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专项改革试点县,鼓励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科技服务作价入股,允许科技人员带薪离岗创业或兼职兼薪。县财政每年设立农业科技创新创业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科技人员或团队参与创办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或新型经营主体等农业科技经济实体,按实际到位资金适当给予一次性资金扶持。
对在农业科技方面有重大突破和成果转化中有突出贡献的领衔专家或团队,县财政在项目投产年度一次性给予5万—30万元的奖励。对事业单位引进的硕士博士研究生,县财政分别给予8万元、15万元的安家补助,工作期间每月分别给予400元、800元的岗位津贴。
到2016年底,全县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23名,带薪离岗创业或兼职兼薪农业科技人员58名,通过入股方式领办、联办、创办各类农村经济实体126家。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