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聚焦传媒

化“瘀”活“血”再强身——山东经济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深化改革增活力

栏目:聚焦     编辑:肖鸥    时间:2017-02-09 15:20     热搜:山东,经济,改革   阅读量:13752   

新华社济南2月8日电题:化“瘀”活“血”再强身——山东经济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深化改革增活力

新华社记者余孝忠、袁军宝

近年来,一些传统工农业大省产能过剩等问题突出,经济“瘀点”“痛点”显现。为此,致力建设经济强省的山东,围绕“三去一降一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国企、金融等重点领域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为经济化“瘀”活“血”,全省新旧动能转换步伐明显加快。

化“瘀点”:拆高炉、关煤矿、停地炼,工业产能利用率创新高

正在此间召开的山东省两会上,一份去年的深改成绩单颇受关注:完成270万吨生铁、270万吨粗钢去产能任务;淘汰煤炭产能1960万吨,完成年度计划的120.6%;地炼企业拆除落后生产设施1940万吨;商品房去化周期降至14个月,回归合理区间……

成绩单背后,有痛苦抉择的纠结,有壮士断腕的悲壮,也有凤凰涅槃的欣喜。

“去产能,山东下了大决心。”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赵锋说,山东计划在“十三五”期间退出近六成煤矿,压减粗钢产能1500万吨。因此,钢铁行业需安置职工5.4万人,煤炭行业涉及在岗职工、离退休职工共26.6万人。

“瘀点”除,经济活。山东省统计局巡视员、新闻发言人刘兴慧介绍,去年第四季度全省工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8%,为近两年来最高水平。

山东去产能,一去不回头。目前,济南钢铁的关停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山东省提出,今年将再压减生铁产能387万吨、粗钢280万吨、煤炭351万吨。

“今年山钢将确保在济南的钢铁生产线全部停产。”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钢铁集团党群部部长卢彤书说,与此同时加快日照精品钢基地建设,这将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好机遇和空间。

去“痛点”:削权力、降成本、去“僵尸”,125户“僵尸企业”基本完成处置

在除“瘀”点同时,山东强化“放管服”,多举措降成本,并加快国企业改革、处置“僵尸企业”,着重消除了一批经济发展中的“痛”点。

“万里审批”怎么破?去年底,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淄博市联动审批提高行政服务效率的创新措施。“过去上一个项目要市里、县里来回跑,开烂车、跑断腿,现在两地视频连线,一次性审批完成,省时省力。”淄博蟠龙山热电有限公司生产部负责人于启亮说。

近年来,山东多地涌现出不少“放管服”经验。“真没想到这么快。”不少经常跑审批的企业人员这样感慨。据山东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刘维寅介绍,2013年以来,全省已累计削减省级行政审批事项570项,完成5年削减目标任务的96.4%,各市削减市级审批事项3000多项。

同时,山东在税费、融资、电价、社保等方面为企业大力减负,去年共为企业降低成本负担600多亿元。

此外,山东加快国企改革,截至去年11月底,已有125户“僵尸企业”基本完成处置。经过10个月协商磨合,被称为山东最大“僵尸企业”的山东能源肥矿集团去年成功完成重组。“最终形成了企业清腐能重生、银行债务不悬空、母公司不被拖垮的共赢局面。”山东省人大代表、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位民说。

“优化营商环境、降税费,处置‘僵尸企业’等措施,大大减少了企业和经济的‘痛点’,提高了经济活力。”山东省政协常委、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

增活力:抓技改、兴金融、强三产,产业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变

在沂蒙老区临沭县,春节刚过,不少企业的技改工程就已开工。据山东省人大代表、临沭县委书记刘飞介绍,县里专门成立了企业“二次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去年,仅山田公司纳米粉体材料、史丹利公司工程实验室等重点工程的技改投资就达70.74亿元。

如今在山东各地,以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质量、增效益已成为企业普遍共识。山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新文说,去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1.5万亿元,总量全国第一。

在做强二产同时,山东注重补齐服务业短板,制定23个重点服务业行业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好客山东、阳光大姐、卓创资讯等一大批服务业品牌叫响全国。

金融是经济的血液。去年,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金融监管省级地方性法规,加快发展齐鲁股权交易市场,小额贷款公司等“草根金融”不断壮大。“去年在齐鲁股交中心挂牌融资1000万元,这些资金能让企业更好打开欧洲市场。”山东镭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颜景川说。

“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数翻了一番以上。”山东省金融办副主任初明锋说,去年山东股票、债券直接融资增26.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4%,比全国低1.8个百分点。

张卫国说,山东大力强化工业优势,补齐服务业短板,特别是金融“血液”更为充足顺畅,使经济强筋骨、增活力。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山东软件信息、快递、文化、金融、健康等第三产业均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占比首超二产,全省经济结构实现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传媒中国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