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教育传媒

高考填志愿‖一本二本三本究竟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栏目:教育     编辑:安靖    时间:2017-05-24 10:11     热搜:志愿,高考   阅读量:15186   

高考即将来临,总是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考上了大学都一样的,上大学主要是得靠自己。天真的我们真的以为上了一本二本三本差距不会很大,然而进入大学一两年后,自己发现已经和当年考入好学校的同学相距甚远。不得不感叹当年为什么不再努力一点,考一个好的学校,可是一切都来不及了。究竟是什么拉大了曾经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我们的差距?

我们不得不承认学校之间存在的各种差距。

一.好的学校通常拥有良好的硬件、软件设施。

这类差距一直存在,但是会逐渐缩小。例如宿舍条件,教室设备的条件等等,其实现在很多学校都有了新校区,那么新校区的硬件设施比起一些老校区的设施肯定会好很多。

二.学校能提供给你的平台较好,获得的资源不一样。

这是学校之间存在的主要差距之一。比如从讲座方面来说,好的学校经常会有知名教授学者等去讲座,而一般的学校一年可能只会有那么几个有分量的人物来开一场讲座。在学生活动方面,好学校参加全国性的甚至国际的活动、比赛的机会较多,而在一般的学校,通常是校内的活动一大堆,却引不起关注。

三.能够接触到的人和事各有各的厉害。

在一般的学校通常都会经常感叹某个学长学姐有多厉害,某个老师有多牛。而在好的学校,自己身在那个圈子,不会感叹那么多,身边的人各有各的厉害,并且自己也是其中的一员,大家都在向更高处走。

而上面这些差距带给大家的:是思维方式和做事标准的不同。

在名校,很少有去感叹老师有多牛,同学有多厉害,反而大家都在一个积极努力的氛围之中。学习也不仅仅是快期末时候的事,自习室每天灯火通明,上课永远都人满为患,课间20分钟换教室时,学校里到处都是叼着面包奔跑的人。

而如果是在一所一般的学校,可能很多同学会感受到:自己积极向上点、努力一点就会遭到周围人的排斥和嘲笑,逃课睡觉是常事,学习氛围很差,最努力的时候就是期末复习的时候。

而个别一些稍微努力点的同学,如果不去看看外面真正的世界,就会觉得自己相当不错了,或者觉得自己的努力被同学排斥孤立,可能是自己的错,然后就害怕被排斥而放弃去努力。

在书《精进》中,把我们所说的这种差距描述得非常贴切:

“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内心,而大多数人,却受环境所左右。一个年轻人,进入一所不那么优秀的高校,对自己的标准会不由自主的降低,以适应这个环境,减少自身与环境的冲突,而这种做法对他们的人生也许是致命的。

其实在层次相对较低的环境里,最可怕的地方不仅仅是资源的匮乏,更可怕的是在最需要开阔眼界的时候被限制了眼界,在最该努力的时候选择了安逸,在最该严格要求自己的时候降低了要求的标准,而且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最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当你在感叹过了六级好厉害的时候,可能在另一所学校的同学的六级已经上了580;当你说课程好难我肯定会挂的时候,别人都是奔着尽可能高的绩点去考的;当你认为过会计从业好厉害的时候,别人已经在关注cpa、cfa了…

潜移默化之中,你的标准越来越低,再加上自己的失望和同学间放任自流气氛的带动作用,那些实际上能力绝不算出众的人,因为矮子里面拔将军的缘故,也会被树立为你的榜样。

很多事情还没了解和尝试就已经否定自己,因为你扒拉扒拉周围的人,好像做到这些事情就是大神了,而我不是大神,所以我一准做不到,周围的环境限制了你的眼界、降低了你的标准。

也许你们高考前的水平和能力并没有本质性的差别,普通985高校和正经二本能差多少分?根本不是什么天才和常人的差别,考上好学校的人,若是高考手多抖两下真可能和你考得一样。

可是后来这四年的耳濡目染,让你给自己的人生加了一个不可逾越的透明天花板,差距就不是高考的那些分数了。于是久而久之,你们的差别已经变成了质的差别。

一本二本三本究竟有什么质的区别?看完你就知

我们再来看一下找工作时的差距

对于很多企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首先考虑名校学生的面试机会,而且很多公司或者事业单位招聘信息上明确指出只招收211/985院校。但这也仅限于毕业前后,这样做也并非没有理由。

刚毕业时找工作,学校只是给了一块敲门砖。因为你没有其他的资料证明自己,公司面对无数的候选人,也是无处下手的,这时候,文凭就充当了一种筛选的机制。不同的文凭至少代表了:一定的专业基础、一定的智商水平、一定的高中学习态度、一定的学校风气。一个公司如果愿意花大成本去大海捞针,可能对公司来说不是坏处。

其实看学历这个问题,看的不仅仅是学历本身,而是学历背后折射出的学生的学习能力、领悟能力、自律能力等等。所以用人单位在录取时,势必会考虑这些背后的因素。一般学校学生要得到更好的待遇、职位和公司,在前三五年的学习、累积和吃苦是非常必要的。

三年之后,学历只是很辅助的功能,学习力、能力、责任心、为人处事这些点成为工作能否快速上升的关键。工作两三年后一般来说只要你有了过硬的能力谁还会管你是不是名校出身?老板要的是人才,谁会管你是什么出身。

所以,不是说211、985的大学生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再好的环境和资源,自己不把握好自己不努力一切都是假的。

刘宇是一个211学校的学生。自己能考上一个211,他说可能是高考那两天运气太好。进入大学,他就真正开始放飞自我。每天沉迷网游,挂科,重修每个学期都有他一个。靠着自己的英语天赋勉强飘过了六级,他自己也觉得很厉害的样子,因为他看到很多人努力去复习去准备也没过。

而他的室友,专业成绩年级第一。每天早出晚归,没课的时候也基本是在图书馆里。大四的时候,室友顺利保研了,而他还在为未来何去何从焦愁着,为过去后悔着。

就是这样。相同的条件,当你在沉迷欢乐和安逸的时候,有的人正在奋斗不止。当你沉迷于网游时,有的人正在自我完善。你以为你“沦落”到一个“理应堕落”的地方,有的人却正在看看抓住一分一秒,不断提升。

一本二本三本究竟有什么质的区别?看完你就知

自己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为之去努力了,就算是在多不好的院校,那目标你也很可能会达到。

这是一个胖鱼的故事。本科某地方工科院校,4月份已经确定考上北京大学研究生。大一的时候成绩也不怎么样,甚至挂过科,但从大一开始,他的想法就和其他同学不一样。他进入大学就把重心放在计算机程序设计竞赛方面,也就是希望能通过打竞赛提升自己。

大学四年,拿了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奖项,在一次大赛上拿奖之后,他说:一起参加比赛的有清华北大的,复旦同济交大等等,但是我们的表现不比他们差,敲代码完全不输于他们,原来,所谓的985,211,也没那么可怕。

大二暑假的时候,他以笔试第一面试第二的成绩参加了某985大学的夏令营活动,接触到很多在互联网、计算机方面能力很强的人,也在这里看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在这样一个氛围之中,他开始暗自下决心考研,并且目标是北京大学。

开学进入大三,考研的事情已经定下。但眼前不但还有比赛要参加,而且自己的四六级都没有过。之前考了两次四级都没过,也就是说,他需要在准备考研期间一口气把四六级过了。

大三上学期,除了上课、准备比赛之外,其余时间基本是在学习英语,在考前40天的时候加入了我们的四六级全程通关班,顺利通过了之前考了两次都没过的四级,下半年六级也顺利通过了。

真正开始复习的时候已经是五月中旬,暑假也没回家,一直为自己的目标奋斗着。虽然挺累,但是内心充实。初试高分过线,复试的时候着重讲到了自己的各种竞赛历程,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成功考上。

一本二本三本究竟有什么质的区别?看完你就知

一路走过来,胖鱼说,他也有一些经验想告诉我们。

一、要确定自己的想法和目标,并且要做出行动。

自己一开始就想着通过打竞赛来提升自己,所以大学期间参加了很多比赛,在应试能力、实践能力和素质方面有有很大的提高。

二、要注意结交人脉。

参加了那么多的比赛,平时肯定少不了队友的支持。也因为这些活动才认识了很多同学,他们对我的影响也是很大,在后来的学习和准备当中,我也得到了很多资源。

三、将自己喜欢的事做到极致。

这一点不用多说了。大学四年参加的无数竞赛就是因为自己的喜欢,所以做到了极致,才有了现在的我。当你做到极致的时候,它就成为你的特长,都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四、在学习上的投资永远不要吝啬

我在大三之前考了两次四级都没过,大三面对比赛项目、考研、课程,对于四六级都没过这件事其实压力是很大的。这时候加入了有道考神,在四六级的备考路上少走了很多弯路。不得不说老师们的经验会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五、多尝试。

大学,四年时间。说长不长,因为你会发现过得很快。说短不短,四年,足够改变一个人。多尝试才会知道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才会知道自己合适什么不适合什么。这四年,你有足够的时间去发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很多时候都应该跳出校外,进入更加宽阔包容的天地,发现更多未知可能。

还是这句话

不管读的什么学校;关键靠自己;逆袭的故事有很多;牛逼的故事也很多;你可能会说;那都是别人;那又不是我;不尝试;你怎么知道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传媒中国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