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定青山谋新路——青海草原生态畜牧业变革记
清洌的水从三江泉源汩汩流出,滋润着神州大地,养育着遍野牛羊。昆仑山下,青海湖畔,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的青海,却曾因人草畜抵触突出,一度超载过牧致使草原退步,面对着保护生态与连续发展的庞大挑战。
8年前,青海以保护生态为动身点,以牧民增收为落脚点,战略性地选择了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8年间,青海人创新农牧业组织、生产和资源利用方法,摸索出一条生态与生产共赢的路径,在资源与环境两重约束下,增进了农牧民稳固增收。
厚厚的雪笼罩了青山绿草,劳碌一年的牧民们将畜生赶进了“冬窝子”。记者踏上青海高原,来到牧民身旁,听他们讲述草原上最震动人心的故事。
从超载放牧到生态养殖——发展门路变了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义务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畜牧业必须走尊再生态环境、尊敬发展规律的门路
大美青海,如同画境。生态文明处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地位,青海特别如此。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起源地及水源修养区,被称为“中华水塔”,是我国生态安全的重要樊篱。青海的生态关乎中华民族久弘远计和永续发展——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
但是青海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却特别严格。上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义务制调动了牧民积极性,青海草地畜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但是,跟随牧业人口陆续增加,在传统畜牧业生产方法下,人草畜抵触日趋突出,草地资源没办法承载牧民连续增收的需求,90%以上出现不一样水平的退步、沙化,部分地区甚至失去了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畜牧业是藏区传统支柱产业,是农牧民赖以生计的基础产业和主要收入起源。青海要完成同步小康,必须处理畜牧业发展问题。随之而来的,如何发展就成为摆在决策者眼前的最大课题。
容身于尊敬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青海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区的发展战略,力争完成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一致。在此基础上,青海农牧部门在总结多年草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经历基础上,于2008年创新提动身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战略方向。
新决定基于新熟悉。青海省农牧厅厅长张黄元解释道:“一方面,我们对青海省生态身份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入的熟悉;另外一方面,传统畜牧业组织方法、生产方法和资源利用方法深入变革的要求愈来愈成熟。”
草地生态畜牧业,从此走进青海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
从疏散经营到股份协作——组织方法变了
处理超载过牧,核心在以草定畜、草畜均衡,关键是发展生态畜牧业协作社。通过股份制改造,让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牧民变股东,完成了减畜增收
人草畜抵触长久约束青海畜牧业发展。1980年至2009年间,青海牧业人口增加近19万人,达到75万人;人均占领草场削减335亩,下降32%,人均豢养畜生由35个羊单位减至22个;中度以上退步草原面积3亿多亩,差不多相当于三分之一个青海。
“处理这个抵触唯有以草定畜。”在青海省农牧厅畜牧业处处长王会林看来,草畜均衡是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的核心。草原有多大承载量,就养多少畜生,借助科学高效的养殖技术,最洪水平减轻生态累赘,还草原一个健康“机体”。
明显,要达到这个目的,靠一家一户的疏散经营不也许做到,以生态畜牧业协作社为依托,提升组织化水平、完成过度规模经营成为殊途同归。
发展早期,青海在牧区每个村集中力气打造一家生态畜牧业协作社,并鼓励多种方法经营。一时间,股份制、联户制、代牧制、大户制等多种生态畜牧业经营形式像草原上的格桑花顺序递次绽放。但究竟哪种才是最合适、最有用的形式呢?多年的摸索实践证实,股份制协作社最能将疏散的牧民组织起来,最能将牧民与协作社的好处联络起来。
从西宁驱车4个小时,记者来到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拉格日村。这个纯牧业村地处三江源生态保护核心区,自然要求恶劣,资源非常有限。受超载过牧影响,2010年时,全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512元,是一个典范的贫苦村。
拉格日村二社原社长俄多心里明白:齐心协作才能够一起充裕。2011年,在许多人不解的眼光中,俄多抓住全省大力发展生态畜牧业协作社的契机,组织全社36户217人成立了拉格日村专业协作社。
借助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的“东风”,青海从2014年开始,加大了对生态畜牧业协作社股份制改造的力度。同年,泽库县农牧局被确定为拉格日村的联络帮扶单位,时任局长周先加任村第一书记,拉格日协作社开始走上了股份制改造的路径。
改造包含以畜生土地折价入股、草场随畜计价流转、劳力专业分工、生产指标量化、用工按劳取酬、利润按股分红等一系列内容。详细而言,拉格日协作社采用以现金、什物的方法入股,500元计一股,牧畜、草场等什物评价折现后入股,详细规定了7种牧畜和4种草场的折现方法。改造后,如今协作社共有股份47634股,折现2381.7万元。
通过全方位改造,农牧民的生产资料量化为股份,资金变为股金,更关键的是将习惯于疏散游牧的农牧民组织起来,变为了协作社股东。
近5年,一批产权明了、生产和经营形式现代的生态畜牧业协作社如雨后春草般在青藏高原上竞相出现,现代畜牧业系统在青海基本确立起来。
依托协作社,草地生态畜牧业快速发展。拉格日村依据本身环境资源承载能力,划分出牦牛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藏羊高效养殖及良种繁育组,树立了特点草地畜产品生产基地。以草定畜,该村近3年共减畜3332个羊单位,完成草畜均衡面积8.1万亩,生态环境显著好转。
如今,全村牧民几乎都参加了协作社,入社率、资金入股率、资源整合率接近100%。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拓展二三产业,牧民完成了减畜增收。2012年到2016年,协作社累计分红超出1400万元。2015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8750元,其中约74%来自协作社分红。原本的76户贫苦户如今已所有脱贫。
生态畜牧业协作社已然成为青海农牧区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重要引擎。
从靠天养畜到科学豢养——生产方法变了
调整栽种构造,处理饲草供应缺乏问题;联合科研创新,补齐繁育养殖技术短板,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的生产方法完成演变
青海是畜牧业大省,却不是强省。“大而不强”的主要缘由是受制于传统畜牧业的生产方法,技术水平不高、经营相比较集约、产业链较短等。
从组织方法变革到生产方法转变,机制、体制冲要破,好处要调整,每项改革都是“硬骨头”。“要用改革的精神破解发展中碰到的困难。”张黄元说,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全省农业供应侧构造性改革的关键,是一个陆续推进、陆续创新的过程,也只有创新才能够为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生态畜牧业协作社的发展,为打破体制机制约束找到了冲破口,为完成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提供了也许。生产资料重新整合,倒逼劳动力合理分工,新的组织形式完成了规模化放牧,只需求少部分“放牧能手”参加便可,让大大部分牧民结束“逐草而居”的生活成为也许。
海西州天峻县梅陇村是草地生态畜牧业试点建设最早的地方之一,因摸索出了“梅陇形式”而成为全省的样板。村里原有劳动力128人,如今从事畜牧业的只有62人。
拉格日村也将养殖及良种繁育组之外的219名劳动力,按所受再教育再培训技巧重新分工。他们或开出租车,或推销畜产品,或进入工厂务工等。
从梅陇村到拉格日,再到青海全部牧区,畜牧业集约化经营后,生产方法的变革必须补齐饲草料供应和养殖科技两块短板。
饲草料是畜牧业的基础。最近几年来,青海省加大政策搀扶力度,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采用有偿转让租赁的方法,展开饲草规模栽种和牧草良种基地建设。
在饲草大县西宁市湟源县,记者在三江一力农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饲草仓库看到,里面堆满了用白色牧草膜包裹的大捆养分保鲜草。这类草通过微生物发酵,被牧民们形象地称为“面包草”。
“食用优良牧草,畜生能有用增加体重,提升肉的品质,更主如果节俭精饲料。”湟源县农牧局局长严卓才把账算得清明白楚,“每增加1千克青贮草可削减1斤精饲料投喂。算下来,奶牛每年可节本2600多元,肉牛育肥期节省600多元、肉羊节省80多元。同时,栽种一亩地的牧草比种青稞能增收三四百元”。
2015年,湟源县被农业部确定为粮改饲发展草食畜牧业试点县,享用每青贮一吨饲草补助60元的搀扶政策。通过大力调整栽种构造,该县如今耕地饲草栽种面积达到20万亩,超出耕地总面积的2/3。另外,青海还陆续加大饲草集中连片基地建设,“草畜联动”的机制基本构成,处理了畜生“夏壮、秋肥、冬瘦、春死”的恶性循环。
科技是畜牧业发展的又一“短板”。2013年,青海农牧部门联合科研院校,一起研究藏羊高效养殖技术。通过对2月龄羔羊强迫断奶,之落先行4个月全舍饲育肥,繁活率能提升5%,羔羊6月龄活重比传统豢养提升近20千克;对母羊进行科学补饲,在枯草期失重比传统放牧削减8千克。这项技术在海北藏族自治州18个生态畜牧业协作社的1万只母羊中示范推行后,经测算可比传统放牧每只羊增收200多元。
协作社为推行良种繁育及科学高效养殖技术提供了重要载体。拉格日协作社实验示范了藏羊2年3胎繁育技术,牦牛1年1胎技术示范推行也已整体展开。到2015年,优秀种畜比例、母畜比例、牛羊出栏率,分别比2011年提升15个、20个和15个百分点。
生产方法的转变开始制造出愈来愈多的奇迹。
从一味讨取到有用保护——资源利用方法变了
草原生态奖补撑起保护伞,向草原讨取的少了,草原报答多了,农牧民腰包鼓了,生活方法、经营理念都产生了深入变化
2011年,青海开始实行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从制度上为青海的生态撑起了一把保护伞。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与草地生态畜牧业相得益彰,前者为后者提供保证,后者则推进前者落实。
普惠政策的落实必须严抓实管,青海省将草原生态奖补政策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落到实处。通过摸索,在全国率先引入“四个挂钩”的绩效管理方法推开工作,即补助资金与禁牧减畜挂钩、嘉奖资金与草畜均衡挂钩、管护员职责实行与绩效工资挂钩、生态保护成效与州县政府年度目的考察挂钩。第一轮政策结束后,青海全省完成禁牧面积2.45亿亩,草畜均衡面积2.29亿亩,累计核减畜生570万羊单位。
近两年,国家对青海牧区的生态保护力度陆续加码。2015年12月,中央整体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6年4月13日,青海省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完成对三江源典范和代表区域的山川林草湖等自然生态空间的系统保护。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不只切实保护了生态,更为重要的是,让草原生态保护的观念在青海广大牧区不得人心。
纳尔宗村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一个典范的牧业村。干了20多年村支书的洛桑旦杰老人已退居二线,可是一说草拟原的变化,他老是有满满的劲儿和说不完的话。
生态文明是什么,老人讲不明白,但要保护草原的事理,贰心里领悟得很。他说,这几年村里成立了织合赛生态畜牧业协作社,牧民们最终领悟一个事理:本来其实不是牛多羊多才能够富,把草原保护好才能够真正致富。
牧民的朴实言语中,包含着“舍等于得”的深入事理:对草原的讨取少了,相应地,草原的报答就多了。过去5年间,青海全省76.53万户牧民享用政策补助,人均年增收1588元,其中三江源地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9%。
草原为人们带来的报答远远不止这些。近几年,青海精心打造生态“金字招牌”,高原牌、有机牌、绿色牌等农畜产品开始在市场竞争中显现矛头。
生态成了品牌,品牌就是价值。玉树藏族自治州曲红旗村生态畜牧业专业协作社理事长旦增才仁,已经把风干牦牛肉卖到了果洛和格尔木,还一路销到西藏。凭着“生态”和“绿色”,协作社“扎拉达泽”的牌子被愈来愈多的人承认。
从未中断的保护与建设,青海省草原植被快速恢复,增草成效显著,草原生态大幅改良。青海省农牧厅对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实行5年的监测数据显示,全省平均鲜草产量2582.8千克/公顷,青海湖水位连续9年上升,三江源千湖奇观再现,水资源量增加84亿立方米,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千米,草原生态系统水源修养量增加28.4亿立方米,水源修养能力显著提升。
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带来生产方法的转变,牧民的生活方法也产生了庞大变化。直观看,草原上骑马的少了,开小汽车的多了;住帐篷逐草而居的少了,在游牧民定居工程中安家的多了;边放牧边听收音机的少了,在家看电视的多了……
“十三五”时代是我国整体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青海省提出,到2020年,要创出一条地区特点光鲜、利于示范推行、政策系统配套、搀扶方法科学、管理机制灵巧的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新门路。在“创新、调和、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青海势必在青山绿草间首创一片新寰宇,发出生态突起强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