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九月机器人产量增三成产业需攻“关口”而非追“风口”
新华社上海11月4日专电 题:前九月机器人产量增三成 产业需攻“关隘”而非追“风口”
新华社记者 何欣荣、龚雯
“发展机器人产业,不是要追‘风口’,而是要攻‘关隘’,选准产业的瓶颈进行冲破。”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司长李东日前在上海2016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表示,虽然机器人产业很热,但各地在发展时必定要坚持沉着的头脑。
自2013年起我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统计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国内工业机器人坚持高速增长,产量同比增长30.8%达到5.09万台,增速比去年同期高9个百分点。上海工博会的机器人展区面积冲破5万平方米,规模比上届增长近一倍。
今年印发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提出,目的到2020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年产量达到10万台,服务机器人年销售收入超出300亿元,完成机器人在重点行业的规模化应用,机器人密度(每万名工人应用工业机器人数目)达到150台以上。
如今,我国机器人产业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和西部等五大区域。上海机器人行业协会会长戴柳说,上海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重镇,不只集聚了300多家机器人企业,还树立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如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长江流域智能制作与机器人产业联盟等。将来的目的是在上海建设机器人的技术研发中心、高端制作中心和产业服务中心。
关于机器人的发展方向,专家以为,除过现有的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将来智能机器人的市场和潜力也许会更大。
与此同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不是坦途。作为国内机器人产业领头羊,新松机器人股份公司董事长曲道奎说,虽然机器人产业受关注度很高,但其在制作业中施展的用处远不及预期。“我国每万名工人对应的机器人保有量仅31台,这个替换效应几乎能够疏忽不计。”
为何机器人替换人工进展如此迟缓?曲道奎以为,机器人的实际体现和预期还有较大差距。“真实的机器人要像人一样,心灵手巧、耳聪目明、伶牙俐齿。但机器人发展到如今为止,大大部分只有一个机械臂,严厉来说连手都没有。所以,机器人目前还是‘残疾人’,几乎做不了复杂的物品。”
跟随机器人的迅速发展,掌握将来的发展方向变得愈来愈急切。专家表示,要做到这一点,需求开发出机器人脑袋所用的芯片、机器视觉等核心技术,触及脑科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等多个学科。所以,机器人产业将来必定要追求协作发展、强强联合。
另外,现阶段我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还存在“虚火”,特殊是一些地区赋予了优惠政策,包含补贴资金和稀缺的土地资源。“要避免跟风潮冲击机器人产业,不能够趁着‘风口’赚一把钱就退却,而是要选准发展的瓶颈来冲破。”李东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