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观察传媒

皮室与皮实

栏目:观察     编辑:安远    时间:2017-03-26 15:33        阅读量:19258   

“皮室”,每每读到这个词,我总会想起家乡的口语——“皮实”。

在山里长大的孩子,自从学会了走路,哪个没在山上走过?

我童年最喜欢去的自然是山里。没上学时,村前的小山树木丛生,一条沟壑,春天杏树繁花,吸引孩子们上树爬墙,你追我我追你,弄得土头灰脸。摔一跤,翻个滚,破了皮,流点血,都是常事。如果谁流点泪,就会被人瞧不起,毕竟这点痛,玩一会儿就忘了。

乡亲们都说,“皮实”的孩子好养活。

此言不虚。孩子想皮实就得亲近自然,吃得苦,不娇嫩。做懒汉,啥活不干,谷粟不分,乡亲们就称这种人为“病秧子”,好比田地里孱弱、腰杆不直、颜色枯黄的庄稼苗一样,被人耻笑。我记得童年时,大人常常招呼孩子薅草、上树摘苹果、摘枣、打猪草……谁也不想成为别人眼里的“秧子货”。

故乡人常把皮实挂在嘴边,追溯而上,我发现这个词的历史还真悠久。它是从辽代的“皮室”沿袭而来的,口口传之、代代接续,读着读着就轻声化了,成了“皮实”。如此一来,倒显得亲切自然,人情味浓了不少。

“皮室”为契丹语,“金刚”之身的契丹勇士就用“皮室”呼之。草原绵延广阔,游牧生活漂泊不定,自然生态脆弱与神秘,都像咒语一样时刻考验着他们。从小练习摔跤射箭,手握镔铁马刀比拼武力等等尚武习俗,自然成为一种透入心灵的习惯。勇者不惧——一个好身体,有时候是人生的资本。

在辽代,“皮室”不仅是强骨健身、勇武有力的表现,还融入了人生智慧的内核,即“既重武,又重文”。

《辽史》里写过一个人叫耶律屋质,精熟武艺之外,“博学,知天文”,口才绝佳。他喜好文墨,吟诗赋词,于鼙鼓声里抒写豪情。他审时度势,多次上书提议国策,一把剑、一支笔,洋溢着潇洒的侠气与文风。他为“皮室”,赋予了厚重的人文积淀。

从耶律阿保机开始,这些“皮室”勇者就组成了“皮室军”,也就是精兵中的王牌。在冷兵器时代,这支队伍令敌胆寒。个人的力量叠加,成就了草原英雄建功立业的时代。这支队伍的首领被称为“皮室详稳”,此乃“皮室”中的“皮室”,堪当此大任者,非智勇双全不可。

契丹在后来消失无踪,但“皮室”这个词却保留了下来,汉语里也因此多了个亲切的词汇。重武的同时,还不能荒废文化——“皮室”提醒我们,除了拥有强健的身体,还不能缺少文化的熏陶与浸润,单有匹夫之勇,必定折戟沉沙。

宋代文人辛弃疾,因其外貌奇特,刚健勇猛,外号“青兕”,这“皮室”劲儿冠绝多少好健儿?他长缨在手,爱国之情意气风发,豪放冲天,吟诗赋词,寄情抒怀,多少英雄往事,因为这文武兼备的人生历练而风采焕然。

听老人说,我的故乡在辽代属于中京属下泽州府神山县管辖,地理位置上,努鲁儿虎山与七老图山余脉在此伸向东南,与辽西丘陵交织。在这一区域内,曾居住着不少迁徙而来的中原人,他们与奚族、契丹族等交融协作,语言文化中也留下了特殊的印记;而伴随契丹民族融入各个民族,“皮室”这个词也在北方大地传播开来,并且流传至今。

当“皮室”变成“皮实”,它的精神内核还在,而且还融入了更多的精神因子。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传媒中国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