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一带一路”北上俄蒙的“中国标准”
中新社呼和浩特3月16日电 题:随“一带一路”北上俄蒙的“中国标准”
中新社记者 乌瑶
最近几天,《中国游客泰国商店举国旗扫货》的新闻又成网络热点。
近年来,中国民众抢购境外马桶盖、奶粉、化妆品的热潮惹人深思。中国政府已连续多年强调“中国质量”建设,期望以产品质量打动消费者。许多中国企业也表示自己也能生产出品质一样、甚至更好的产品,但“洋货”热度不减。
“都说我在日本买的菜刀是中国造,但我觉得还是不一样。”这是内蒙古自治区消费者格日勒的看法。
其实,中国民众认可的不仅是“洋货”的生产工艺和质量,还有生产标准。
“标准的竞争和制定,关乎一个地区和一个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的质量,标准背后的竞争隐含着对产业领导权的争夺和区域品牌的竞争。”内蒙古标准化院院长贾双文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
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为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基础和支撑作用,特别制定实施《标准联通“一带一路”行动计划(2015—2017)》。其中明确表示,要加强与蒙古国、俄罗斯、欧洲等“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区域的标准化研究,推动形成早期成效。
“标准可以带来巨大经济利益。中国标准也可以走出国门,为别国的生产生活提供借鉴指导。”而以贾双文作为院长所带领的内蒙古标准化院,正在积极与蒙古国和俄罗斯建立标准化合作机制,为中国标准北上俄蒙打基础。
随着“一带一路”的倡议,中国诸多产品、工程、大项目都“走出去”了。在俄罗斯,中国企业开展天然气管道、动车、铁路架设等工程。蒙古国的轻工业大量依赖于中国。
“我们‘走出去’的产品都很先进,但我们的标准却并没有跟进。以俄蒙为例,他们大多拿欧洲标准来衡量我们产品的好坏。但有时我们产品的品质远远高于欧洲标准。”谈及目前现状,贾双文稍显遗憾。
不仅如此,在当前的国际进出口规则中,产品虽然执行产地标准,但生产质量一定要符合出口国标准。随着中国外贸的持续扩大发展,在越来越多“中国制造”走出国门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境外产品走入中国市场,他们产品的各项指标都被要求必须符合中国标准。
目前,“中国标准”北上俄蒙之路已具雏形。
中蒙已确定标准化合作长期机制,在旅游、生态修复、铁路建设、能源、畜牧业、文化等重点领域实现标准互认、人才交流等。2016年,中蒙标准化研究中心和中俄标准化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提上日程。研究中心主要承担对蒙古国、俄罗斯区域标准化各领域的研究与交流。
“标准的建立是一个长远的规划。它能带来的效益非常大,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力非常大。”在贾双文看来,这样的投入必要而且值得。根据美国商务部计算机科学技术标准研究所估计,使用标准后的效益与制定标准的投入比值约为25∶1。
16日,记者从内蒙古标准化院获悉,日前在蒙古国制订进口高度酒相关技术法规期间,中国的茅台酒标准指标被蒙古国标准及法规采用,并将体现在将于5月1日起实施的《(蒙古国)进口酒精饮料技术法规》中。
更多的“中国标准”正在筹谋通过欧亚大陆“走出去”。记者梳理发现,中国的畜牧业产业标准、蒙古族服饰标准、蒙医药标准都已完成初步“接洽”,正在朝着蒙古国“走出去”;不仅如此,中蒙、中俄等还在共同研究双峰驼乳制品产业标准、跨境游领域标准等工作。
“未来,我们希望境外民众也能用中国的标准来衡量中国产品,带动我们的产品走出去。目前的初步规划是先走进俄罗斯和蒙古国,再通过这些节点,走向欧洲、走向世界。”贾双文如是说。(完)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