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中国
adall1 adall2
当前位置:传媒中国 > 观察传媒

山东鄄城:脱贫就在“家门口”

栏目:观察     编辑:子墨    时间:2017-03-04 14:29     热搜:山东   阅读量:18471   

本报记者吕兵兵

近日,记者在山东省鄄城县采访,遍布乡村的“扶贫车间”成为新事物。董口镇石寨村贫困户张巧告诉记者:“在这里干活,时间机动,有空就来,挣的是计件工资,少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千把块钱,多了能上2000元。好处是就在家门口,一点儿不耽误照顾老人和孩子。”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相邻的五里后村。村民郝桂荣身高在10多岁后停止增长,丈夫张文杰自幼患有眼疾,视力几乎为零,此前全家的收入来源就是3亩多承包地,生活极其艰难。2016年3月初,相邻的申位庄村建起了扶贫车间,包村干部把郝桂荣介绍过来,从事电子产品加工,身残志坚的她获得了劳动收入,生活有了奔头,很快就成了车间技术骨干,月收入也超过了千元。

据了解,鄄城将建设扶贫车间作为该县推动就业扶贫的重要举措,针对贫困村多是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实际,挖掘当地发制品、条柳编、纺线等手工业加工传统,全力扩大来料加工业规模,利用扶贫资金帮助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

于是,更大的惊喜降临到了郝桂荣的头上。随着她所在扶贫车间订单的增加,需要扩建新的加工点,巧的是新的扶贫就业车间建到了郝桂荣家对面,并委派郝桂荣到该车间做技术负责人,工资更是涨了不少。

年轻妇女在车间从事一些“技术活儿”,月收入能接近2000元。上了岁数的老人来这里剪剪线头打打包,一个月也能挣个七八百元。县扶贫办主任李海鹏介绍,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实现了脱贫就在“家门口”,取得了“一举四得”的效果:一是利用帮扶资金建成扶贫车间后,将车间出租给村里的能人管理使用,村集体一般每年可获3万到5万元的租金收入;二是村里的留守妇女、老人等,都可以到这里挣计件工资,实现了“足不出村”稳定增收;三是车间成了村民交流和致富的场所,打牌的少了,正能量多了,还拓宽了社情民意的了解渠道;四是降低了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建设和用工成本,实现了群众增收和企业发展的双赢。

截至目前,鄄城已新建、改建扶贫车间536个,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吸纳40人以上就业的扶贫车间占比达80%,直接安置和辐射带动就业67603人,其中贫困人口27039人,月平均收入在1500元以上。“下一步,鄄城将进一步完善对扶贫车间在用电、补贴和贷款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继续加大建设扶贫车间的扶持力度,力争实现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人口‘一人一岗’,确保贫困人口就业岗位全覆盖。”李海鹏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来源:传媒中国

相关阅读

adl03
adr1
adr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