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以房留人:“要让人才住得有尊严”
黄睿最近打听到一个好消息,他家所在的深圳福田区深康村马上就要动工建小学了。“附近的楼盘均价都是7万元以上,我现在根本买不起房,更别提学区房了。”黄睿对时代周报记者无奈地说:“还好赶上了这里(指深康村)人才住房的末班车。”
今年是黄睿来到深圳的第19个年头。经过数十年的打拼,他从职场新人变成了深圳某重点软件企业研发机构的第一负责人。2015年,经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认定,黄睿成了“深圳市后备级人才”。2016年年初,他申请了领军人才免租住房。10个月后,黄睿搬进了自己的新家。三房一厅,近90平方米,还可以看到海。“最满意的还是交通,小区门口就是地铁站,而且我这是保障性人才住房,比一般的公租房大,还免租。” 黄睿笑着补充。
深康村周围虽然略显荒凉,道路两边杂草丛生,小区的附近还是一片未开发的荒地,但它没有半点“村”的外貌,黄蓝白三色相间的13栋大楼,高耸地矗立在地铁口旁。2014年12月,深康村作为深圳市建立公租房轮候册以来推出的第一个公租房项目,开始配租。资料显示,深康村的户型分为50m2、60m2、90m2三个档次,租金约为20元/m2。
“保障房的建设方面,深圳与全国其他城市还不太一样。”深圳住房和建设局住房规划与建设处副处长骆惠琼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深圳实行的是人才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的公共住房体系。”根据《深圳市住房保障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深圳市未来五年,预计将投入约970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和人才住房共40万套,其中人才住房不少于30万套。 “这几乎相当于特区成立30多年来建设的政策性住房总和,也超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市开工的商品房数量。政府对于人才住房的建设力度,可以说是空前的。” 骆惠琼对时代周报记者强调。
“人才立市、人才强市”
2016年1月,时值冬季,深圳的房价热火朝天。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深圳房价此时已经连涨12个月,上涨近50%。
月底,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马兴瑞在广东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表示:“深圳在人居环境创新创业方面吸引着很多年轻人,对住房有硬性需求。客观来说,上涨的房价确实影响了一批希望来深圳扎根的高学历的年轻人。”
随后,2016年2月2日,在深圳市的两会上,深圳市人大代表、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院长姚英学提到,哈工大深圳研究院在2015年面谈了近190位国家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但最终只引进了十几位,“大多数跑掉的人才都是因为住房问题”。
在2014年年底颁布的《深圳市人才安居办法》中,学历在本科以上的都被称为“人才”。显然,深圳高昂的房价已经影响到了深圳人才的引进,也与深圳一直以来“人才立市、人才强市”的战略不符。
根据《规划》介绍,“十二五”期间,深圳市累计供应11万套保障性住房,覆盖约33万人。面向人才供应超过60%,人才安居工程惠及24万名人才。但根据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的数据,整个“十二五”期间,深圳市引进的市外人才总量达68.4万人,“这说明人才住房的数量与覆盖率还远远不够”。
除了数量的问题,人才住房的“质量”即住房面积、住房环境等也成了外界关心的话题。姚英学曾提及,也带人去看了一些保障性住房,“但很难让他们去住,住几个月还可以,安家就很难。” “我市保障性住房项目,特别是部分"工改保"(工业用地改保障房建设用地)大多选址于特区外,教育、医疗卫生、道路交通、市政公用等配套水平尚不完备。”— 《规划》中也坦承。
骆惠琼则告诉时代周报记者:“要让这些人才住得有尊严。不仅是深圳,在全国的保障性住房里,往往存在这样的问题—分配到的保障性住房,要么是一个小区的边角料,要么就靠近马路边。有些地方还专门给保障性住房建起了围墙,一个小区实行两套管理办法。为什么有些以前建的保障性住房,不能马上住进去?就是因为相关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
双轨制的“量变”与“质变”
2016年7月31日,深圳市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人才住房制度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13号文”)。它的出台,给深圳的人才住房,带来了从“量”到“质”的巨大飞跃。
首先是“量”的变化。除去前文提及的“十三五”规划的40万套的目标,根据13号文的规定,“每年新增的居住用地中,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用地面积应当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60%”。13号文同时强调,要利用公共设施上盖及周边用地配件人才住房,并规定:地铁站500米范围内新出让的招拍挂居住用地,其建设人才住房的比例应不少于总建筑面积的60%。
“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骆惠琼表示,“在13号文发布以前,商品房的新增供地都是远远高于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的。”同时,市、区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也在加大。根据13号文规定,“市、区政府财政性资金投入、每年安排不低于土地出让净收益10%的资金用于人才及保障性住房建设。”而深圳住房和建设局的数据显示,整个“十二五”期间,深圳保障性住房的投资为670亿元。骆惠琼继续表示,“整个"十三五"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总投资将会达到1700多个亿。”
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13号文还首次提到将利用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建人才住房,“招拍挂出让的商品住宅项目用地,应配建不少于总建筑面积10%的人才住房”。骆惠琼对此解释,“这等于是让几个房地产公司竞争,谁能开出的人才住房的比例越高,谁就可以拿地。去年的几宗交易的配建比例都在20%左右。”
还有“质”的变化。
骆惠琼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13号文颁布后,现在实行的是人才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双轨并行的公共住房体系。”双轨制下,人才住房的面积要比传统保障性住房的公租房大。据骆惠琼介绍,现在的人才住房基本都在90-150平方米,当然也还有部分人才住房还在保障性住房的体系之中,房屋面积有35、45及60平方米等各种档次。但面向国家级领军人才,最大的面积可以达到近200m2。
据悉,为了吸引院士来到深圳,深圳人才安居集团还打算在深圳南山区建一栋专门的院士楼。“对于特别高层次的人才,我们还会有专门的人才免租。” 深圳住房和建设局胡洋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我们现在正在规划优化人才住房的配建方案,”骆惠琼进一步介绍。
关于人才住房的配套设施,深圳住房和建设局表示,暂时还是按照保障性住房的一般标准。以黄睿所在的深康村为例,2014年刚刚建成时,村边只有一个地铁站。经过2年时间的规划发展,小区内已经添置了保安处与超市,深康小学正在修建中。
据胡洋介绍,从2011-2016年,深圳人才安居工程惠及的人才已经达到了43.1万人。对比“十二五”的人才安居工程的数据(24万),可以发现,2016年全年惠及的人才数高达19万,逼近整个“十二五”惠及人才的总数。
强区分权化解供需矛盾
“现在工作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各区政府对政策还不够理解。对于分解下来的任务,还不知道如何完成。”骆惠琼对时代周报记者说道。
按照《规划》介绍,整个“十二五”期间,整个全市累计供应的11万套保障性住房中,市级主管的项目近8万套,占比72%,各区(含新区)主管项目则只占28%。时代周报记者注意到,在“十三五”规划里,市级主管的比例下降到20%,而各区的比例则提高了80%。最近这一比例再次调整:市本级不再担任保障房的建设任务,全部下放到区政府一级。可以说,在“十三五”40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目标里,深圳各区政府是完成任务的绝对主力。
“之前,我市住房保障工作未来将充分调动各区政府的积极性。任务划分的改变,是深圳市政府大力推进"强区放权"的表现。” 骆惠琼解释。
在任务分解表中,福田区、南山区、宝安区、龙岗区都是建设任务的重地,每个地区都不少于8万套。其中福田最多,分解的任务量高达11万套。这与保障性住房的结构性矛盾分不开。实际上,《规划》已经提到,深圳市的保障性住房集中分布在坪山、龙华等地区,但住房困难及居住意愿最明显的福田、南山、罗湖三区,房源十分稀缺。“但各区的具体分解量和规划文本,目前又有新变化,具体比例还没确定,”骆惠琼补充说。
对于各区来说,如何完成各自的任务成了难题。根据《规划》,整个“十三五”期间,深圳市人才住房与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供应为5.03平方公里,其中新增的用地仅为0.54平方公里,多渠道筹集存量住房折合用地成为了主力军,达2.69平方公里(注:剩余1.8公里为存量用地)
“在深圳,整个用地的情况非常紧张。因此首次提出了"筹集"这个概念,要通过9类15种渠道,来完成这些任务量。主要方式还是棚户区的改造、城中村的危房改造等。”
2016年10月9日,深圳市人才安居集团有限公司揭牌成立。据悉,这家已经注入400亿元资金的企业,将专门负责深圳人才住房的建设。“它在深圳的各个区都设立有子公司,将和各个区政府一起来建设人才住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