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住贫困根源精准发力临沂脱贫攻坚趟“新”路
面对全市44.2万、占山东省总量1/6的贫困群众,临沂市坚持“摘穷帽”与“拔穷根”并举、“村增收”与“户脱贫”并重,精准发力、综合施策,探索增收新渠道,营造致富新环境,打造聚力新模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新时期的“孟良崮战役”。
推动多业融合,拓宽脱贫增收新渠道
22日上午,临沭县青云镇华山社区的周胜磊吃过早饭,就拿起编了一半的柳筐忙活起来。今年48岁的周胜磊有颈椎病、腰肩盘突出,至今没娶上媳妇,与85岁高龄的母亲相依为命。精准扶贫以来,母子俩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村里开办了扶贫编织厂,带动贫困人口就业。对年老体弱或因病行走不便的编制户,编织厂上门送原料,收货付款,让这些贫困户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加工优惠。仅此一项,周胜磊母子俩一天能收入五六十元。
临沂把培育发展农村现代产业体系作为脱贫攻坚的务本之策和长效之举,扎实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一村多业、一户多策、一人多岗” 的产业扶贫新路子,把贫困群众拉进产业化链条实现就业增收、脱贫致富。工作中,突出抓好农工融合、农商融合、农旅融合,鼓励涉农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向贫困村延伸,大力推进电商扶贫、旅游扶贫。今年以来,全市共有420个村实施了种养殖扶贫项目,带动2.3万个贫困户走上致富道路;610家企业在村级设立扶贫车间439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7300余人;培育电商扶贫网店300个,受益贫困人口1.6万余人;各级累计投入旅游开发资金1.28亿元,受益贫困户2820户,户均年增收约1500元。
改善基础条件,打造创业致富新环境
费县崔家沟村的裴超群对自己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每天早晨把孩子送到距离居住小区150米远的学校后,就和媳妇一起来到街对面的服装工业园上班,生活充实而有规律。
距离镇中心15公里山路的崔家沟曾以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吃水难闻名乡里,通过易地搬迁“挪穷窝”,实施新型农村社区、高效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三区同建”,实现就业不离村、打工不离镇、扶持不离户,一步迈入了城镇生活。
截至目前,临沂市扶贫易地搬迁完成投资4.35亿元,有7298名群众实现整体搬迁入住,其中贫困群众1788人。
围绕补齐贫困村立地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这一“短板”,临沂市通过分类施策、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大力加强贫困人口集中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为实现整体脱贫提供有力支撑。以实现“五通十有”为目标,2016年市县两级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和行业扶贫资金28.3亿元,用于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完成227个贫困村的电网改造,解决了46个贫困村的饮水难题;新建改造扶贫公路645公里,完成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332处。
聚合社会力量,探索共建共享新模式
扶贫是一项大工程,临沂市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家庭等扶贫力量,聚集更多社会资源参与脱贫攻坚,通过共帮共扶、共建共享,努力解决政府公共服务不足的问题。
临沂市创新建立爱心众筹公益捐赠平台,把机关干部职工、社区居民捐献的衣物、家具等纳入平台统一登记、储存、管理,按需发放给贫困户。在各县区均成立县级扶贫捐赠中心,在镇村、社区设立180余个爱心物资集散和分发点,建立了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的爱心捐赠网络,目前累计接受社会捐助物品70多万件、惠及贫困群众3.3万户。该市启动了“沂蒙志愿扶贫计划”,动员上万家志愿家庭开展结对帮扶,已有11431万个志愿家庭结对5464个贫困家庭。
该市探索创新孝善扶贫方式,通过基金引领、协议赡养、奖补激励等三种办法,引导群众自觉承担敬老养老的义务,形成“子女尽责、集体担责、社会分责、政府负责”的孝善扶贫格局。目前,孝善扶贫方式已在全市16县区(开发区)、156个乡镇全面推开,惠及60岁以上贫困老人27万人。
针对全市60%以上的贫困群众因病致贫的实际,临沂市探索实行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模式,在新农合医保、大病保险基础上,市县两级分别拿出一块资金为贫困群众购买医疗商业补充保险,患病群众通过医保报销之后个人担负医疗费用的90%由商业保险公司承担,最大限度地减少贫困群众看病就医支出。
(通联:孙成龙)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