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智慧管廊“秀”到京城真的是不怕淹
国内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系统最完整……青岛高新区的地下综合管廊早已声名远扬。10月25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2016中国国际地下管线大会上,青岛高新区的这条“城市生命线”又加上了一顶桂冠,那就是“最智慧”——高新区“智慧管廊运维综合管理平台”在这里初次公布,就取得了业内人士的高度关注。
【峰会】
专家学者聚会热议“里子工程”
城市地下管线被誉为外边看不见的“里子工程”,只有“里子”建设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 如何建好城市地下的“里子工程”?中国城市规划协会地下管线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温宗勇介绍,最近几年,全国各城市纷纷联合当地实际,展开了地下管线普查、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等工作。“因为历史欠账较多,城市地下管线普查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工作存在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领域的特色,急需总结推行成功经历,商量存在的共性问题。这也是本次中国国际地下管线大会召开的目标和主旨之一。”温宗勇介绍说。
作为国边疆下综合管廊最早的实践者,青岛高新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获邀在这里设置了大型推介展台。青岛高新区地下综合管廊的软件提供商——青岛华高软件科技有限公司,以“智慧管廊运维综合管理平台的案例分析”为题,在大会上做了重点发言。
【现场】
“青岛高新”展区吸引全场眼光
“据说你们青岛高新区的人行道上没有电线杆,是真的吗?”“据说你们青岛高新区的马路上没有古力盖,是真的吗?”大会刚刚开幕,很多观众就围在青岛高新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的展台前,想为自己心中这些将信将疑的问题找到答案。当听到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答复“是真的!都是真的!”观众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
据青岛高新区公用事业服务中心主任朱雄伟介绍,该区从2009年就开始规划建设综合地下管廊,如今已建成并投入运营55千米,也是国内规模最大的地下管廊工程。三米宽、三米高的地下管廊内,安装有供水、供电、通讯、市政等六种管道,能够从根本上防止“马路拉链”的现象。“说高新区的地下管廊能跑汽车是夸大的说法,然而我们的小型维修车是能够在里面通行。在这里的骨干道上,高压电线是看不到的,下水道井盖也是看不到的。有了地下综合管廊,高新区的路径一百年不需求重新开挖!”朱雄伟说。
【机会】
地下管廊建设有了“政策红利”
据青岛华高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强介绍,2014年以来,国务院办公厅陆续印发《关于增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点看法》、《关于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的指点看法》和《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点看法》等政策文件,这些指点性文件凸显了国家对地下管廊工作的高度珍视,也给地下综合管廊建设企业带来了一个重大的“政策红利期”。
青岛华高软件致力于应用三维可视化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打造标准一致化、资源共享化、管理信息化和决策科学化的“智慧管廊”处理方案,并以此为基础构成初步产业孵化能力,进而在国内其他城市提供可复制的大数据综合运维处理方案。
谈到行业将来的发展,李强说:“我们也希望全部行业内的企业,各自觉扬'工匠精神',以制造性的思想形式抢抓机会,乘势而上,推进地下管廊行业陆续发展强大。”
【数字】
“最不怕淹”不是浪得虚名
得益于德国人在青岛留下的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青岛被誉为国内“最不怕淹的城市”。现代青岛人又靠自己的聪慧才干,在青岛高新区建设了国内最早、里程最长的地下综合管廊系统。如今,青岛市已建成地下综合管廊55千米,所有位于青岛高新区。依据《青岛地下综合管廊专项规划(2016-2030年)》,到2030年,青岛市将新建综合管廊195.6千米。今年4月,青岛又顺利通过国家住建部组织的竞争性评审,成为2016全国唯独上天下管廊和海绵城市“双料”试点的城市。中央财务将持续三年,每年分别赋予地下管廊3亿元、海绵城市4亿元资金赞同。
【名词解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被誉为“城市生命线”,是指在城市路径下头建造一个市政共用地道,将电力、通信、供水、燃气等多种市政管线机中在一体,实施一致规划、一致建设、一致管理,以做到地下空间等综合利用和资源共享。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